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家理论 > 巴菲特投资理念 > 文章 当前位置: 巴菲特投资理念 > 文章

巴菲特-认清自己的能力

点击: 次    来源:顶尖财经    作者:股市狙击 - 小 + 大

要素1 赚钱而不要赔钱

  这是巴菲特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虽然历经3个熊市,但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只有一年出现亏损。

  巴菲特很清楚这个算术公式:如果你投资1美元,赔了50美分,那么你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你才能回到起点。所以最好别赔钱。

  认清自己的能力

  "股价正在不断攀升。"这是经常挂在专业人士嘴边的一句话。《客户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对此颇不以为然:分析家们凭什么判断下一秒股价仍将上涨呢?!

  事实上,仅凭每日的K线图,人们无论使用什么技术指标,都无法对行情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就像只知道三围和其他数据,你仍然无法还原一个女人的真实形貌一样。

  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对此有一句精妙的评论:"(外界评论)一家企业的状况,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通常,影响股价变化的往往是人们的观点而非事实--而这正是近年日渐兴盛的"混沌投资理论",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股市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到之处。也正因如此,不断观看阴线、阳线,研究波浪理论的投资者往往忽视了企业本身。

  对此,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人》的最后一章中,道出了有关投资最为重要的几个字:"安全边际。"巴菲特认为,这些思想观点,从现在起至几百年之后,将仍然会被认作是合理投资的奠基石。所谓安全边际,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并长期持有它。而在赚钱之前,确定安全边际的标准应该是"不赔钱"。

  "不赔钱"、"安全边际",格雷厄姆的这一重大投资理论被他的学生--"股神"沃伦·巴菲特更为直白地解读为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

  美国另一位成功的投资者菲尔·汤恩给巴菲特的这条原则取名叫一号法则,遵循这个法则的投资者叫一号法则投资者。其实质就是把不赔钱、不亏损、保本当作投资的基石。 

  以"不赔钱"作为投资目标,显示的是一号法则投资者低调看待投资盈亏的态度,看起来似乎不会获得暴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复利会显示出惊人的力量,那些以不赔钱作为自己投资基石的投资者,只要保持每年10%或15%的收益,并且持续不断地投资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就一定会有相当可观的收益。所以,看似低调的态度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却是低风险和高收益并存。

  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这种稳健作风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投资方式上。在他领导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平稳的收益--平均每年都保持近23.5%的增长。巴菲特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他绝对不会投资他不熟悉、不了解的任何公司。他把投资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这也是他能保持投资不赔钱的基本原则。

  巴菲特说:"我每年一次撰写几十页年报的活动,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发现,有些东西常常以为自己懂了,但要把它们放在纸上向股东解释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不很了解。所以,这个活动不但使我对各行业想得更深入,而且也使我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

  巴菲特强调,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能比较客观地认清我们能力的界限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可以看一看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实例:对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中百年老店的长期投资。这些"巨无霸"企业都是家喻户晓的全球著名企业。这些企业都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基本面容易了解,易于把握。这就是巴菲特对"不熟不做"投资理念的最佳运用。他在操作过程中非常喜欢投资一些自己熟悉的公司。在他眼中,熟悉的公司主要指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情况容易把握。


这也是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始终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碰复杂的企业。对于那些因面临暂时的难题而苦恼,或者因为先前的计划失败,打算彻底改变营运方向的企业,他也是敬而远之。因为在他看来,回报率高的公司,通常是那些长期以来都持续提供同样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而彻底改变公司的本质,会增加犯重大错误的可能。基于这些原因,他的投资对象永远锁定在自己可以很容易了解的对象上,从而增加了投资的稳妥性和安全性。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喜欢简单的企业。"

  我们可以看出,在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那些获利丰厚的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是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

  有这样一件小事可以说明巴菲特不碰复杂企业的决心。伯克希尔的一名股东曾经请教巴菲特对医药类股票的看法。巴菲特说,这不是伯克希尔公司所擅长的领域。巴菲特想说明的意思是,他绝对不会预测出哪一种药品会取得成功,哪一种药品会身陷泥潭,甚至是官司缠身。

  在巴菲特看来,医药类股票和被巴菲特称为禁忌之列的科技股相类似。巴菲特承认自己没有能力预测这类科技公司的前途,因为他对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知之甚少,至于这些公司竞争对手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他更是一无所知。

  巴菲特认为,对于科技股和医药股,也许其他人比他更擅长--但是他觉得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也并不一定完全值得信赖。对于一个敏感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风险和变化的领域。也就是说,他一旦投资了这类行业,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导致赔钱的局面出现。

  因为巴菲特只在他熟悉的范围内选择投资对象,所以对伯克希尔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这是他自始至终坚持"只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这一投资策略的结果。

  在华尔街,有人批评巴菲特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划地自限,使得他没有机会接触具有极高投资潜力的产业。但是巴菲特认为,投资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了解的有多少,而是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说:"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能不犯重大的过错。"

  在巴菲特的经验里,投资人只需掌握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水平以上的投资成果。其重点就在于你如何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极不平凡。在这一点上,伯克希尔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同样的,巴菲特之所以选择《华盛顿邮报》做为投资对象,其根本原因还是缘于他对报业的深刻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巴菲特的祖父、祖母那里说起。

  巴菲特的祖父就曾经拥有并且主编过一份名为--《克明郡民主党报》的周报;巴菲特的祖母在该报社帮忙并在家里的印刷厂做排字的工作;巴菲特的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编辑过《内布拉斯加州日报》;巴菲特本人则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部主任。


巴菲特在1969年买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报纸《奥马哈太阳报》,以及其他一些周报。虽然他尊敬高品质的新闻事业,但巴菲特一想到报纸总是把它当做企业看待。他期望一个报社老板得到的奖赏是利润而不仅仅是影响力。拥有《奥马哈太阳报》让巴菲特学到一些报纸的经营动态。因此在开始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之前,他已经有四年亲手经营报社的经验。

  其实,巴菲特一直这样告诫自己:买入股票时如果能掌握一些有效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就可大大减少失误,提高获利的机会。

  具体说来就是,在准备买入股票之前,首先应对大盘的运行趋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一般说来,绝大多数股票都会随大盘趋势运行,大盘处于上升趋势时买入股票较易获利,而在顶部买入则好比虎口拔牙,在下跌趋势中买入难有好结果,在盘局中买入机会不太多。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制定投资策略,明确自己是准备中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投机,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所选股票应是处于上升趋势中的强势股。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微软呢?这个问题,巴菲特本人也不只一次被问及。对此,他的一贯回答就是:我们对科技公司并不了解。

  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股东大会上,当巴菲特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投资于科技公司时。他的回答是"No"。理由是:尽管自己一向对高科技公司很崇拜,当然也更尊敬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但每当他分析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时,却不能肯定这两家公司在1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巴菲特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他坦言自己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即使是全美国第100位、第1 000位、第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自己。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巴菲特很清楚自己不行。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宁愿与那些易于了解的公司打交道。

  在美国人眼中,巴菲特就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成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40多年来,这家公司的资本年平均盈利率达到23.5%,其股票是全球股市上最贵的。当然,在技术股如火如荼的时候,这家公司也曾经有过黯然无光的时候。

  当时,人们对巴菲特颇多微辞,这使他本人在向股东交待过去一年投资情况的年报里也不得不承认:"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电影中的法国低能侦探),也能一眼看出你们的主席有过失……我的'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

  但是,即便如此,巴菲特也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美国企业高获利水准难以长久维持,美国长期利率应该在5.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股东权益报酬率能否维持在18%至20%很值得怀疑。他的投资观点是,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而要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他只选择那些在某一长盛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技术上很难被人剽窃,同时有过良好盈利纪录的企业。至于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高科技公司,巴菲特总是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顶尖财经:股票学院 http://www.58188.com)


客观地讲,如果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资原理应用到科技股票上,也会是有效的,但他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确信比尔·盖茨也在应用同样的原理。他理解科技企业的方式与我理解可口可乐与吉列的方式一样。我相信他也是在投资中寻找一个安全边际。我相信他衡量安全边际的方式就像他拥有整个企业而不仅仅是一些股票一样。"

  尽管巴菲特的投资原理对于任何高科技企业都是有效的,但是伯克希尔本身不肯把这些原理应用到这些高科技企业。如果巴菲特在自己画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够做好的事,他宁可选择等待,也不会盲目地扩大伯克希尔公司的能力圈。

  巴菲特不只一次申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伯克希尔感到沮丧。有许许多多行业,巴菲特承认自己并没有鉴别投资企业的能力。例如,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他就一筹莫展。如果说伯克希尔具备某种优势的话,这种优势应该在于巴菲特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是在能力圈之内得心应手,什么时候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而近乎手足无措。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巴菲特的能力圈,他是不会去冒这个险的。如果有人声称自己拥有预测高科技产业公司经济前景的技巧,巴菲特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他只是固守于自己所能理解的行业。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有机会在巴菲特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巴菲特说,自己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就是专门挑选那些一尺高的栏杆跨过去,而不是专找那些七尺高的栏杆,尝试跳过去。

  对待科技股,巴菲特比较客气的说法是:"我并不明白科技公司的行业情形。"而比较不客气的说法则是:"电脑科技日新月异、变化快速,你能看到10年后的情形吗?你能够确保10年后,你的公司还存在吗?"就此,我们可以推断,巴菲特对于电脑科技公司所抱持的态度是和外太空航行一样的:"我们很尊敬、支持和感谢这些伟大的人物,但我们却不想亲自去尝试。"

  在美国股市持续飙升期间,最受股市崇拜的,就是电脑科技公司,尤其是网络公司。它们只凭美丽的梦幻吸引无知的散户。有的公司自创立以来,常年亏损几千万美元。

  巴菲特对于这些从未有收益的网络公司很不客气,他在1998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接受传媒访问的时候说:"如果今天我是在教大学投资课程的话,我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如何为这些(年年亏钱的)网络公司定价?任何提供答案的学生,他会当场被判不及格!……如果你花钱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你并不是在投资,而是投机。"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了解程度成正比。这一点正是投资人与投机者的最大区别之一。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的真正定义是:先要"保值"、不亏本金,其次再来"增值"。把钱投进那些自从创立以来、和自从上市以来,都在亏大钱的公司,巴菲特不但完全没有兴趣,也一直努力劝告他人尽快抛售,以避开他所谓的"20世纪最大的骗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巴菲特-避免犯常识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