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之下,全球政府都在拼命放松货币政策,以期帮助经济快速复苏。在美国,去年12月美联储便开始实施零利率,今年3月又宣布将通过直接购买债券,向市场直接注入资金。在中国,商业银行在一季度的放贷居然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了惊人的4.58万亿。于是有人开始押注通胀,国际商品市场、全球股市近阶段都开始纷纷走高。然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导致严重的通胀吗?根据我们的研究,回答是否定的。
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货币宽松是否会导致通胀,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有效。而货币传导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的新增货币能否最终转化为真实的市场购买力;二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有多强,这决定货币乘数有多大,即商业银行系统能够将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最终放大多少倍。
真实的市场购买力由消费购买力和投资组成。消费需求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当前的收入水平及未来收入预期;投资需求则取决于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以及未来盈利预期。如果消费者当前收入在增长,而且预期未来还会增长,则消费购买力有扩大倾向,消费信贷便会增长;如果企业当前盈利在增长,而且预期未来还会增长,则企业投资有扩大倾向,企业信贷便会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便能够很顺利地最终转化为真实的市场购买力。相反,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很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预期和很低,市场的借贷意愿就很低,央行增发的货币也就很难转化为最终的市场购买力。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新增货币能否最终转化为市场购买力,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以及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预期。
商业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能力大小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以及消费者、企业的借款意愿。商业银行的放款意愿取决于其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对消费信贷而言,偿债风险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现在收入水平和预期未来收入水平;对企业信贷而言,偿债风险的决定因素是现在盈利水平和预期未来收入水平。市场借款意愿也是取决于上述因素。也就说,商业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能力大小最终也是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预期和企业的盈利水平、盈利预期。
所以,要判断目前全球的货币增发能否导致严重的通胀要看:消费者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是否增长、企业当前盈利和未来盈利预期是否会增长。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全球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已经较去年有很大的降低,导致全球消费者的总体收入水平教去年有所降低,甚至很多人失去了工作。
当前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供给远远超越消费需求,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的预期将取决于全球供给和需求失衡的改善程度。根据我们的研究,当前的全球供需失衡是全球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领域30年积累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消除。目前,市场预期随各国刺激政策力度的逐渐加大而出现转向乐观。但当前的救助政策非但无助于全球供需失衡的改善,而且有强化这一矛盾的倾向,因为各国的财政支出都是投资导向的,这会增加而不是减少供给。目前尚难看到经济复苏的明确信息,所以尽管各国在大力增发货币,但严重通胀尚不在视野之中。
以上分析的是一般情况,如果极端情况出现,严重的通胀还是会出现,那就是市场对货币完全失去信任。什么时候市场会对货币完全失去信任,答案是当且仅当他们对发行货币的政府完全失去信任时。这个时候政府已经或即将崩溃了,历史有两个典型的此类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另一个是被一战巨额的战争赔款压垮的德国魏玛政府倒闭前。这两个政府具备无能和恶意两大特征,无能是财务能力无法继续支撑局面,他唯一能做的就剩下印钞票了,魏玛政府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恶意是有意搜刮老百姓,当年的国民党政府就是如此。当市场对货币失信时,人们就会拼命将货币换成商品,这时央行增发的货币迅速转化为购买力,恶性通胀随之发生。
显然,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经济体的政府距离“无能”和“恶意”的标准还非常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