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驱动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加入日期:2024-5-17 10:30:4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5-17 10:30:46讯:

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金融机构探索布局养老金融创新模式的举措备受市场关注。从“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升级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近年来,中国平安的战略步伐也在因时而变。

中国平安旗下各医疗健康板块子公司的负责人日前接受了记者采访,详细阐述了中国平安在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服务生态方面的创新举措。平安集团联席CEO郭晓涛介绍,凭借平安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组成的医疗健康养老板块,平安健康线上商业化的平台,以及集团旗下北大医疗作为专业医疗服务机构,中国平安为养老金融的开展搭建了完善的平台式服务体系。

打造平台式健康养老模式

中国平安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的战略定位从“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悄然升级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对于这一调整的初衷,郭晓涛称,平安集团的战略是随着客户需求变化而变化,医疗健康扩展到医疗健康养老,公司的战略定位发生了相应调整。平安集团的愿景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服务提供商,这个战略叫双轮驱动,一方面是综合金融,一方面是医疗健康养老的服务,是互相赋能、互相驱动的过程。

郭晓涛分析,平安集团双轮驱动战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是从客户角度来讲,平安集团有高价值、高成长、高留存的“三高”客户群。从公司内部角度来讲,有“三低”的成本优势,就是低获客成本、低运营成本、低风险成本。

“平安的医疗健康养老是重投入的、全方位的产业。我们很多的服务是通过线上平台的方式传递给客户的,尤其是健康类的,比如运动、线上问诊、医生线上开药等健康医疗服务。同时我们也有诊所、健康医疗机构等提供线下服务的机构。还提供上门养老的服务。所以平安集团的作用是成为一个平台,一方面连接我们的客户,另一方面连接医疗健康服务供应商,从行业模式来看,我们是一个平台型的商业模式。”郭晓涛说。

对新战略下的具体“打法”,郭晓涛总结称,从体系搭建来讲,有三个层面的明显变化:第一个是从传统的“就金融谈金融”,变成了“服务+金融”“服务+保险”;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从传统的销售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第三个是科技赋能和平台的业务模式。

在平安集团看来,健康养老不仅是一项集团层面的战略业务,更是一项需要跨部门和行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为此,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养老险、平安寿险和平安健康等子公司共同搭建了健康养老平台。

平安人寿董事长杨铮介绍,平安人寿有将近1千万的老年客户,而且都是中高净值以上的客户,他们有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所以无论是响应国家战略还是践行集团战略,平安人寿都有大量工作可以做。从产品层面而言,平安寿险有10年、20年、30年,甚至终身的保险产品。从养老层面而言,平安寿险持续深化“保险+服务”的模式探索。

“平安健康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核心旗舰,践行管理式医疗模式,扮演了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的角色,这是一个中枢。就是把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整合在我们的平台上,为子公司客户以及其他客户提供基础,它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李斗介绍,平安健康通过与寿险、产险、健康险、银行等开展“产品融合”“权益采购”“增值服务”等创新业务合作,让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以后得到养老管家的指引,也为平安健康带来客户。

深度参与养老“三大支柱”

近年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标志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步入全面发展完善的新阶段。作为保险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平安是养老“三大支柱”的深度参与者。

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甘为民介绍,平安养老险创立于2004年12月份,到今年正好20年。从第一支柱来看,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21家投管机构之一,平安养老险积极参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从第二支柱来看,平安养老险聚焦养老主业,以“专业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为目标,助力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公司经营企业年金受托,企业年金投资、职业年金受托和职业年金投资,以及其他的委托管理业务。到去年末,公司管理的企业年金受托及投资的规模超过了7500亿元。从第三支柱来看,首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启动以来,公司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的试点工作。

近期,对于企业年金覆盖率的问题一直受到市场关注。对此,甘为民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他建议,要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首先要改变企业年金的考核机制,提高企业年金投资收益,可以借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全国社保基金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长周期考核模式,改变企业年金按年度甚至更短期的考核排名分配投资资金的短期考核机制,以2至3年的长周期来考察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真正做到“长钱长投”,让长钱获得更高的收益。其次,应该探索灵活设定职工参与率以及税收优惠范围。现行企业年金制度一般要求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职工参与率必须要超过70%。而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应该允许企业聚焦核心员工以及骨干设置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奖励的措施,放宽民营企业员工参与率。先解决“有”,再逐步扩大到职工个人的方面。与此同时,他还建议借鉴其他国家,比如说英国的默认加入模式的经验,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利润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养老金计划、股票红利计划等形式纳入到第二支柱的轨道,落实税收优惠,将其作为企业年金制度的特殊形式。

布局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不仅体现在金融产品供应上,也离不开具体的养老服务落地。为此,平安集团一直积极布局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与监管部门提出的“实现家门口的养老”高度契合。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共有8家保险机构在广东投资21个养老社区项目,建筑面积249.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243.52亿元。其中,中国平安便是社区养老社区项目的先行者。

“我们的客户60%以上都集中在55岁以上的人群,这个人群普遍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资源的占位,另一类是为自己的父母有更好的养老安排做一些解决方案。这些客户普遍的特点是有比较好的社会成就和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对高品质的养老资源非常的认可,并且也愿意投入。”平安寿险康养事业部总经理王宇科这样描述平安高品质康养社区客户的画像。

王宇科介绍,平安高品质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在战略部署和形式的设计上,基于CCRC(即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为了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元化、长周期的高品质服务,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能够用平安臻颐年起到示范的作用,带动整个行业、产业,共同解决养老难题。”王宇科说。

她进一步介绍,在上述基础上,平安率先提出了“城芯养老”的概念。先在老龄化程度比较深,并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线城市进行布局,而且选址在核心城市和核心区位,因为有比较好医疗资源、文娱资源、社交资源,这样给我们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品质和资源的整合,对长者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有非常好的保障。

郭晓涛介绍,最早2025年,平安的高品质康养社区将开始正式投入运营,那时候是真正考验平安的运营能力,以及能否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能力的时候。“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加强运营能力,持续去优化,让我们未来10至30年都能够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这是我们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郭晓涛说。

除了社区养老,中国平安也在布局居家养老。去年10月,平安健康推出了“护联体”,即“平安居家养老康复护理联盟体”,致力于与专家学者、康护服务供应商一起,推动康护服务标准化的进程,让消费者从中受益。今年3月,中国平安再度推出“住联体”,即居家安全享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一项专业的团体标准,一套便捷的评估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联盟,以及一个智能的服务生态,旨在帮助满足长者居家安全需求,实现“风险少发生,子女少担心”。

李斗介绍,“护联体”“住联体”推出后,相关服务人次、服务效率等均显著提升。客户反馈平安标准下的服务响应快速、评估全面、专业正规,能够切实解决居家康护问题、安全隐患。此外,通过共建互联网医院和专病专科中心等,平安健康已经实现了国内百强三甲医院的100%覆盖。

“对于护联体和住联体,我们秉承的是规范,把产品规范化,把产品通过系统可视化,再通过培训产业链相关供应商的技能,发挥管家的监督作用,真正把一个看似说不出来的东西,变成客户有感且有性价比的服务。”李斗说。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