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叶国英:此时不进 更待何时?文兴:期待新的变化

加入日期:2024-3-23 8:37:1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3-23 8:37:15讯:


导读:
1 贺宛男:严把上市准入关开始动真格
2 刘柯:发展人工智能重心放在哪儿?
3 桂浩明:发起式基金增多究竟是怎么回事
4 蔡恩泽:严把入口关 IPO 现“撤单潮”
5 郭施亮:高净值人群是怎样做股市投资的?
6 文兴:投资者期待新的变化
7 叶国英:此时不进,更待何时?
8 应健中:融资端与投资端在寻求平衡


 1  贺宛男:严把上市准入关开始动真格

  证监会将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机制,大幅提高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查比例和加大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力度,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目前,A股IPO排队在审企业合计622家,按三分之一简单测算,或有超200家企业将迎来现场检查。

  证监会主席吴清履新“满月”不久,证监会一天连发三文,围绕着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两强”“两严”开始动真格!

  其中,《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 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极具针对性地提出了多项硬措施,很多都是第一次提及。

  “对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粉饰包装等行为,及时依法严肃追责”;而且将落实机构和人员“双罚”,“加大对在违法违规中负有责任的投行负责人、高管,乃至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等的处罚力度”。以后不只是让两个保荐代表担责了事。

  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机制,大幅提高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查比例和加大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力度,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并首次明确“飞行检查机制”,即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

  有关统计显示,2021年至今,监管部门共发起13轮IPO现场检查,抽中99家企业。在被抽中的企业中,截至目前,有15家成功上市,57家终止审核,终止率达57.6%。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截至3月20日,A股IPO排队在审企业合计622家,按三分之一简单测算,或有超200家企业将迎来现场检查。

  “对于‘一查就撤’要追究到底、责任到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特别关注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市场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从严监管高价超募,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

  “完善保荐代表人负面评价公示机制,真正让声誉约束硬起来。”希望通过公示,A股市场能涌现出真正为市场和投资人推荐“货真价实”好公司的金牌保荐人。

  “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也要担责,而且是审核的主体责任。

  “上市委委员和审核注册人员存在重大过失、违反廉政纪律的,终身追究党纪政务责任。”上市委员和审核注册人员,违纪将终身追责。

  “配合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完善行业机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

  证监会连发三文后,几家头部券商被频频关注。我们不妨透过一组组数据,看看这些被称为券商“一哥”“二哥”的机构,是如何为亿万投资人把关,做好“看门人”的。

  截至3月22日,今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共有78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其中创业板24单,科创板9单,沪深主板分别为15单和8单,北交所22单。其中,中信证券保荐的撤单7家,中信建投保荐的撤单9家,两家“中字头”券商撤单占比逾两成。

  有投资者统计,2023年,中信证券保荐30家IPO,22家已跌破发行价,破发率为73.33%;其中,有8家公司在上市首日破发。

  2022年,中信证券保荐项目58家,其中28家超募,超募率48.28%。58家公司中,有47家在2022年当年或者2023年前三季度出现利润同比下滑,两年内业绩“变脸”比例达到81.03%。这58家公司中,目前有32家股价低于 发 行 价 ,破 发 比 例 达 到55.17%。

  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股价从近300元跌至17元多的*ST左江,即为中信证券保荐并持续督导。

  科创板率先退市公司之一的紫晶存储,由中信建投保荐,为此已通过先行赔付程序,赔付16986户投资者损失10.86亿元,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家央企还是今年首家虽然撤单,仍被罚款1600多万元的拟上市企业芯天下的保荐人。

  然而,就是凭着这样的“业绩”,在2023年的券商评级中,中信证券为A类,中信建投为B类;之前的2022和2021年,这两家“中字头”券商均为A类。负责投行业务的中信建投高管刘某某,年薪曾高达707.35 万元,在全部高管中排名第一,远高于董事长及时任总经理的薪酬水平。不仅钱拿得多,还多次被评为“最佳投资银行家”,名利双收好不让人羡慕。

  仅拿这两家券商为例,我们就能明白证监会诸如“加大现场抽查”“从严监管高价超募、业绩变脸”“落实机构和人员双罚”“完善薪酬管理制度”等等,问题导向和矛头所指都是极具针对性。(金融投资报)



 2  刘柯:发展人工智能重心放在哪儿?

  全球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特别是AIGC如火如荼,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人工智能目前是各行各业最热的词汇,但它究竟该怎样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各方关注。是像上一代互联网那样,只发展平台应用,还是应该在上游产业链上加大力度?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上游产业端似乎局限在基建上,包括芯片和服务器等核心领域依旧受制于人。和上一代互联网经济一样,彼时我们没有多少过硬的核心技术,但平台应用创新却做得风生水起,当然,这更多是吃了人口和消费的“红利”。不过,这种“红利”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不会复刻?情景再现可能比较难。

  放眼海外人工智能产业和资本市场,其实人工智能应用端并没有出现多少伟大的公司,OpenAI算是一家工具型企业,Meta算是一家应用端企业,但并没有什么“杀手锏级”的产品。目前被资本追捧的仍是上游硬件企业,如股价大涨的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IB交换机企业Arista、半导体存储企业美光科技,这些都是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企业,是全球各大智算中心的核心设备提供商,这些硬科技公司的共同特点是拥有核心技术,在算力上游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不管下游什么人工智能应用会成为爆款,这些企业都是“卖铲人”。

  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热度也在不断升温,虽然没有高端的GPU芯片,但是我们的算力输出总量依旧可以达到全球第二,我们甚至可以用一座新建城市般的规模来建设算力中心,以实现海外一个高水平智算中心的算力输出水平。而有这么多的算力输出,也必须要有大量的下游应用来消化。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下游应用端数量众多,个性化需求也客观存在,可以从数量上消纳算力。

  不过,对于AI产业和资本市场一窝蜂去追捧花样繁多的下游应用也需要冷静,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掌握上游的硬件核心技术,很多应用就是无本之末,仅仅从消纳算力的角度去开发下游的应用,不会对产业链的技术提升产生多大作用。因此,
  “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也要担责,而且是审核的主体责任。

  “上市委委员和审核注册人员存在重大过失、违反廉政纪律的,终身追究党纪政务责任。”上市委员和审核注册人员,违纪将终身追责。

  “配合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完善行业机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

  证监会连发三文后,几家头部券商被频频关注。我们不妨透过一组组数据,看看这些被称为券商“一哥”“二哥”的机构,是如何为亿万投资人把关,做好“看门人”的。

  截至3月22日,今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共有78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其中创业板24单,科创板9单,沪深主板分别为15单和8单,北交所22单。其中,中信证券保荐的撤单7家,中信建投保荐的撤单9家,两家“中字头”券商撤单占比逾两成。

  有投资者统计,2023年,中信证券保荐30家IPO,22家已跌破发行价,破发率为73.33%;其中,有8家公司在上市首日破发。

  2022年,中信证券保荐项目58家,其中28家超募,超募率48.28%。58家公司中,有47家在2022年当年或者2023年前三季度出现利润同比下滑,两年内业绩“变脸”比例达到81.03%。这58家公司中,目前有32家股价低于 发 行 价 ,破 发 比 例 达 到55.17%。

  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股价从近300元跌至17元多的*ST左江,即为中信证券保荐并持续督导。

  科创板率先退市公司之一的紫晶存储,由中信建投保荐,为此已通过先行赔付程序,赔付16986户投资者损失10.86亿元,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家央企还是今年首家虽然撤单,仍被罚款1600多万元的拟上市企业芯天下的保荐人。

  然而,就是凭着这样的“业绩”,在2023年的券商评级中,中信证券为A类,中信建投为B类;之前的2022和2021年,这两家“中字头”券商均为A类。负责投行业务的中信建投高管刘某某,年薪曾高达707.35 万元,在全部高管中排名第一,远高于董事长及时任总经理的薪酬水平。不仅钱拿得多,还多次被评为“最佳投资银行家”,名利双收好不让人羡慕。

  仅拿这两家券商为例,我们就能明白证监会诸如“加大现场抽查”“从严监管高价超募、业绩变脸”“落实机构和人员双罚”“完善薪酬管理制度”等等,问题导向和矛头所指都是极具针对性。(金融投资报)



 3  桂浩明:发起式基金增多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段时间,发起式基金多了起来。据统计,截至3月上旬,今年共成立了193只新基金,其中属于发起式的基金有65只,占到了总数的1/3强。而在过去,虽然也不时有发起式基金成立,但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很多投资者也并不了解什么是发起式基金。

  所谓发起式基金,是一种成立门槛较低的基金。大家都知道,成立一只公募基金是有一定条件的,譬如募集规模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同时基金持有人数量不少于200人。之所以定出这样的标准,一是为了保证基金运行的规模效应,同时也是体现公募基金为普通投资者理财的基本定位。在市场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条件也的确不难达到。不过,如果遇到大盘走弱,基金业绩又不够理想的状况,自然也就会出现基金不能足额筹集到起始资金,以及认购基金的投资者人数不能满足成立条件的问题。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基金发行失败,而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有关方面设计了发起式基金制度。这种基金没在基金规模以及持有人数上作出相应的限制,它是由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股东或基金经理作为发起人出资组建,发起人只需承诺认购一定数量的基金份额并持有一定期限即可。从理论上来说,因为这个基金管理的是自己人而非社会公众的钱,因此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标准的公募基金,所以也就被称为发起式基金。

  其实质就是让基金先运行起来,如果行情转暖,同时基金业绩也比较好,那么有可能会有社会公众来认购,这样其规模也就能得以做大。简单来说,与普通公募基金是投资者认购以后再开始运行不同,发起式基金是先运行起来,再让投资者来申购。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11000多只公募基金,其中属于发起式基金的大约在2000家,基本上都是近些年来成立的。相关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发起式基金成立以后,并没有表现出强于大盘的投资能力,因此也就难以获得社会上的投资者认可,规模也就难以做大,一到发起人承诺的期限,也就纷纷清盘了事。可以说,现在市场上的发起式基金,大部分是发起人在“自娱自乐”,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公众金融资产的功能。但即便是如此,为什么现在还是有很多发起式基金发行呢?这应该说与一些基金公司的工作目标有关,它们往往会制定每年新发行多少基金的任务,实在发行不了就转为设立发起式基金,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增加了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品种数量。只是,这种规模往往只是千万级的基金产品,其对市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它们又能够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各方深思。

  近几年,A股市场总体表现不够理想,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公募基金,也没有能够显现出超越大盘的经营能力,在去年更是出现大面积亏损。也正因为这样,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变弱,以致一些产品发行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大搞发起式基金,绕开了成立新基金产品的要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在投资者看来,与其花费人力物力去搞这种未必能够做大的基金,不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以期在未来的行情运行中掌握主动权,实现较好的收益。毕竟,基金作为公众理财产品,如果能够穿越牛熊,不断为基金持有人创造收益,那么是不会没有人来申购的。现在有上万个基金产品,数量虽多,可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其投资业绩难以让投资者满意,其中的原因需要反思,这比公募产品发不出去产品而挖空心思搞发起式基金要有意义得多。

  此外,有人把发起式基金数量的增多视为一种金融创新,认为是基金公司在为下阶段的操作做准备。客观而言,恐怕未必是这样,它更多显示出了一种无奈的态度。而投资者迫切希望,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公司能够振奋起来,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用良好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与回报投资者,同时自己也在此过程中做大做强。(金融投资报)



 4  蔡恩泽:严把入口关 IPO 现“撤单潮”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3月19 日,今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共有 73 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很显然,IPO 出现“撤单潮”是缘于当下监管严厉的震慑力。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全国两会上再次强调,要严把IPO入口关,要求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

  今年以来,随着证监会强调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要求从源头杜绝“带病”企业上市,A股市场出现了一波IPO“撤单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3月19日,今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共有73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

  很显然,IPO出现“撤单潮”是缘于当下监管严厉的震慑力。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全国两会上再次强调,要严把IPO入口关,要求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全面从严加强对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的监管,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维护良好的发行秩序和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2月9日,证监会开出了一则具有首例性质的IPO企业千万元罚单,上海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证券发行文件编造虚假内容被判为欺诈发行,公司及主要管理人员被合计罚没1650万元。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切实落实新《证券法》,让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新《证券法》规定,对于欺诈发行行为,从原来最高可处募集资金百分之五的罚款,提高至募集资金的一倍。也就是说,拟上市企业想吞下多少不当募资额,一旦案发后,即便没有获准注册上市,最高有可能要吐出等额的资金,偷鸡不着蚀把米,被罚个倾家荡产。高压惩罚背景下,谁敢冒险以身试法?

  按照以往的“惯例”,企业带病IPO,提供虚假申报材料,抽中检查露出马脚后,审查部门只是责令其撤回申报材料,或虽有处罚,但手下留情,力度不大。这一次,监管部门从严监管,对IPO欺诈的企业予以重罚,出手毫不客气。思尔芯在审查阶段主动撤回材料仍然被定为欺诈发行,并且被罚没1650万元,说明企业只要提交IPO申请材料,其任何造假行为都可能被严惩。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的责令追究不再仅针对上市公司,凡是递交招股说明书的企业,只要存在严重造假,都有可能被追责并遭遇严惩。

  在监管震慑力的威压下,一些拟上市企业心中有鬼,在监管部门注册审查之前主动撤单以防被捉现行,算是明智之举。

  不过,依笔者之见,IPO不是菜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IPO在注册审查之前还需要加一道门槛,即诚意保证金,使监管震慑力向前延展,凡是申请IPO的企业及保荐公司,必须交纳相当数额的诚意保证金,证明自己申请IPO或帮助企业IPO不是来凑热闹,不是试图投机圈钱,不是存在侥幸心理。只要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并在排队,无论是否进入注册审查阶段,也无论是否被发现造假,即使拟上市企业或保荐公司感觉大势不妙而主动撤单,也必须承担违背诚意的法律责任,并没收诚意保证金。如果审查过关,诚意保证金返还。

  而在处罚造假的拟上市企业时,也要揪住保荐公司不放,使其负连带责任,追究其“看门人”失职的责任。

  这样做可使一大批拟上市企业和保荐公司收敛试图通过IPO投机融资或投机牟利的阴暗心理,不要把IPO看做过家家的资本游戏。

  而以往中国股市的症结就在IPO环节上,申请上市的企业多而滥,使注册审查不堪重负。监管震慑力再向前延展,可吓阻企业投机上市,可使IPO做到少而精,利于监管部门提高审查效率,从而提升过会率,提高准上市公司的信心,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繁荣。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金融投资报)



 5  郭施亮:高净值人群是怎样做股市投资的?

  对高净值家庭来说,他们不是炒股,而是更倾向于股权投资、价值投资。其中,有很大部分的职业股民属于长期价值投资者,他们长期持有 A 股市场的核心资产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与炒股相比,这类投资者更注重的是长期投资回报,而并非短期的利润,与炒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钱人投资什么,有钱人如何实现资产配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方向。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攀升,“高净值”一词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高净值指的是资产净值,也就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净资产数值。一般来说,高净值指的是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符合这个净资产标准,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高净值人群。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内地符合高净值人群的数量约为30万人。时隔15年后,根据《202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拥有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为 208 万户。个人与家庭的数据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上述数据作为参考样本,15年时间我国高净值数量增长了7倍。

  不过,在2022年,无论是拥有600万元资产还是拥有1000万元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或者是拥有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它们的数量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迹象。

  《2023胡润财富报告》的具体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1日,中国拥有600万元资产的家庭数量较上年减少0.8%,拥有千万元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较上年减少1.3%,拥有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减少了3.8%。

  从数据来看,我国拥有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达到了13.3万户,可见这些年身家过亿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与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的构成分析,基本上来自企业主、企业高管、职业股民和不动产投资者。其中,在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里,企业主的占比高达79%,且较上年增加了4%。

  2022年,股票市场的整体表现不佳,迈入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却不降反升,可能与当年股市加快扩容,一批企业完成发行上市的原因有关。

  即使当年股票市场的表现不是很乐观,但对企业主、企业高管来说,只要企业成功上市了,凭借他们极低的持股成本,也可以轻松实现身价大涨的目标。此外,还有一部分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企业家,依靠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品牌,实现了财富的稳健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千万元资产高净值家庭和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中,都有职业股民的身影。

  对高净值家庭来说,他们不是炒股,而是更倾向于股权投资、价值投资。其中,有很大部分的职业股民属于长期价值投资者,他们长期持有A股市场的核心资产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与炒股相比,这类投资者更注重的是长期投资回报,而并非短期的利润,与炒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此外,对拥有一定资金规模与资源优势的职业股民,他们可能会投资一些原始股、私募股权等。与二级市场投资相比,这类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但预期的回报率很高,更适合一些专业的投资者参与。

  除了上述因素外,部分高净值家庭还喜欢投资不动产,通过不动产投资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但是,这几年不动产的回报率有所下降,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投资不动产未必是性价较高的投资渠道,还有部分投资者因此承受了较大的投资损失。

  与普通家庭相比,高净值家庭与超高净值家庭,他们在资金量、信息获取、投资嗅觉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与此同时,他们的资产配置范围比较广泛,风险管理意识也比较高,所以遇到投资市场的波动风险,他们的资产回撤幅度也不会特别深。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他们不局限于国内资产,而且还会考虑到部分海外资产。此外,黄金、名酒、名表等都是他们的投资范围。

  跟着有钱人做投资,可以从中了解他们的投资方向。除了资产配置能力外,高净值家庭的风险管理意识非常强,对资产价格的回撤幅度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从多年来的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来看,高净值与超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呈现出长期稳健增长的趋势,数据变动幅度不会特别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金融投资报)



 6  文兴:投资者期待新的变化

  看看最近马斯克在做的事,再回味一下苹果静安店开业、三星陆家嘴中心的体验店、小米汽车和理想汽车的新闻,笔者强烈感觉到雷军的压力:新产品必须好好开局!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也在期待新的变化。

  不得不说,因为一家新店开业,让上海市中心犹如进入了跨年之夜。这是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寺古庙前,苹果新店开业的真实场景。

  3月21日晚,苹果上海静安零售店开业,库克现身开门迎客,并与到场顾客互动。该零售店等级仅次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全球苹果旗舰店,是全球第二大、亚洲规模第一大苹果零售店。客观地说,这次苹果新店开业如此火爆是笔者没有想到的。笔者留意到库克对上海的称赞,3月20日,@TimCook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说:“侬好上海!今早与@郑恺一起外滩漫步,并品尝一顿传统上海早餐。回到这座非凡的城市总是令我特别欣喜。”在苹果销量下滑之际,库克现身上海外滩,似乎是对中国展开魅力攻势,但事后竟然形成“上海跨年”效应,却出乎笔者意料。

  不过,苹果静安店的盛况丝毫没有影响到苹果的股价。次日美股苹果跌超4%,创2023年8月4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日蒸发超过1100亿美元(约7919亿元人民币),原因是美国司法部和十几个州的总检察长对苹果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苹果利用其对苹果产品硬件和软件的控制垄断手机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开发商和竞争对手的利益。

  说了苹果手机,再说另外一个品牌的手机。3月21日,笔者来到陆家嘴中心,那里有一个下沉式广场,看了另外一家国外品牌的手机展示厅,体验了一把AI手机的操作,感受了一下AI技术用于手机的效果。这家就是三星手机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L+Mall的三星Galaxy S24系列解忧乌托邦主题快闪店。笔者特别在意这款手机的实时翻译功能,于是在“AI的表达式”体验区体验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翻译功能。到店的顾客可现场点单不同风味的咖啡,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则会利用通话实时翻译功能,将点单内容翻译成英语或西班牙语,传递给店内的外国服务人员。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通话实时翻译功能集成于原生通话应用当中,支持翻译13种不同语言,可以在通话时提供实时双向语音和文本翻译。基于Galaxy AI强大的翻译能力,三星Galaxy S24系列还可以通过同传等AI应用,满足面对面交流等场景的需求,让使用不同语言的用户也能顺畅沟通。当然,它的影像功能也很强大,看来手机拥抱AI技术已经成为现实的选择了。

  谈到AI,肯定离不开黄仁勋。3月19日凌晨4点,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身着标志性的皮衣,登上GTC 2024大会的演讲台,发表《见证AI的变革时刻》主题演讲,同时宣布带来一个被他称作史上最强AI芯片的“GB200”。笔者不知道此时此刻黄仁勋的感受,笔者自己就感受到犹如开车突然加速的推背感,AI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说到这里,也离不开笔者对特斯拉的观察:特斯拉汽车全球涨价。国内特斯拉 4 月 1 日涨价,Model Y车型售价上调5000元;现行的8000元官方现车保险补贴政策、最高10000元的车漆减免政策也将在3月31日到期。本次调价实际涨价幅度最高达23000元。特斯拉的涨价让笔者联想到3月28日将要公布价格的小米汽车SU7。雷军也留意到特斯拉的涨价,并在微博发文表示:“目前的电动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只有特斯拉敢涨价……小米SU7标准版配置远超Model 3,用料扎实,而且,产品上市初期,采购成本也非常高。定价上,确实有些压力,希望大家理解。”笔者没有去猜测小米SU7的价格,但十有八九将与特斯拉形成竞争格局。小米汽车终于冲入新能源汽车内卷的市场,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必然出现的事物,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集中体现。

  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小米汽车SU7的造型反映出年轻一代对新型汽车的喜爱。小米汽车走上从0到1的道路,期待它的定价能迎来从1到100的变化。笔者看到了李想的公开信,这应该是一封认错信。3月21日下午,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如何解决理想汽车当下面临的问题”的内部信。3月上旬,理想汽车发布新品理想MEGA,其外观引发网友讨论。信中称,“李想认真进行了自我批评,没有哪一家企业的发展是永远一帆风顺的,认真复盘才能翻盘;理想汽车反思,纯电产品要回归从0-1,耐心控制节奏,传播、销售端都聚焦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不再单纯追求销量目标,回归用户价值,保持健康增长。”这封信结合之前的言论,证明理想汽车在MEGA新品上市遇到了困难,“对于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李想直言。中国新势力造车圈都能理解,也是资本市场作出反应的结果。理想汽车是在特斯拉、比亚迪之后能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笔者希望理想汽车能稳扎稳打,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站稳脚跟重新出发吧。

  其实,李想的公开信很有参考价值。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聚力发展的产业新赛道,广州、深圳等城市低空迎来密集试飞。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这一场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全面革新,正在逐步凝聚共识、奋力起飞。最近A股市场出现的变化也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看看对低空飞行概念股的炒作,想想什么是0到1的问题,什么是1到100的问题,产品搞错了会影响销售,股市线路搞错了,不仅会有笑话还会有后果。

  看看最近马斯克在做的事,再回味一下苹果静安店开业、三星陆家嘴中心的体验店、小米汽车和理想汽车的新闻,笔者强烈感觉到雷军的压力:新产品必须好好开局!A股市场的投资者也在期待新的变化。(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