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华泰策略:PPI负增期间,市场如何演绎?

加入日期:2023-6-5 8:22:5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6-5 8:22:54讯:

  核心观点:PPI负增或贯穿全年,继续首选“双电”

  PPI下行负增是5月市场隐藏线索,“没有涨价的弱复苏”使得投资者下修全年盈利预期,往1)对复苏强度不敏感、自身有独立周期的;2)受益于PPI下行、成本减压,需求刚性的行业聚焦。进入6月,政策博弈情绪渐浓。复盘看,四轮PPI负增阶段,A股均“走出谷底”取得正收益,风格上略偏小盘、成长(弱复苏)略占优。行业上,期间毛利率能够改善的占优。前瞻来看,分子端,M1-M2剪刀差指引PPI拐点将近但缺弹性,库存(滞后PPI 3-5个月)见底或在Q4,分母端面临国内银行小考、海外FOMC制约,指数级别行情或需等待,配置强主题+中低筹码+景气复苏的电子、火电、游戏、通信。

  核心观点

  PPI下行负增是市场调整的重要线索,也是未来配置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国内流动性充裕、海外流动性逐步减压的背景下,3月PPI环比走平后,4月再度转负至-0.5%,确认当前为“没有涨价支撑”的弱复苏,利润率下行,盈利增速低于营收增速的局面短期难有起色,投资者随之下修分子端盈利预期,是本轮调整的重要线索。对经济复苏强度不敏感,且筹码压力小、自身又有主题催化下“独立周期”的品种,如TMT,以及受益于PPI下行负增带来成本减压,需求又有刚性的品种,如电力成为投资者的聚焦方向。前瞻来看, PPI大概率拐点将近但无弹性,全年负增,企业盈利逐步企稳(与PPI基本同步),Q4库存见底(滞后PPI拐点约3-5个月)仍是基准情形。

  历史上PPI负增区间,A股均取得正收益,小盘占优,成长价值区分度不高

  包含本轮在内,A股自2006年以来,共经历四轮PPI负增,期间A股均取得正收益,且下行转负的“探底”阶段收益率通 常优于底部回升的“爬坑”阶段,这可能是由于PPI同比周期与企业盈利周期同步,PPI负增区间大致对应企业盈利底,而市场底通常领先于盈利底,盈利磨底阶段恰好对应市场“走出谷底”的阶段。市值风格偏小盘,仅2020.5-2020.12大盘明显占优且相对全A取得显著超额收益。久期风格略偏成长,但差异并不显著,主要取决于复苏力度,政策刺激的强复苏(2009,2016)下,价值反而更可能占优。

  行业层面,TMT及可选消费更可能占优

  第一,从四轮PPI负增期间,行业取得超额受益的胜率看,家电、社服、食饮、汽车、电子居前,从超额收益均值及中位数看,传媒、计算机、社服、电子、汽车居前,交集为TMT及可选消费。 第二,从行业毛利率与2个季度前的价格指数的相关性系数看,PPI负增期间表现较优的行业:1)与价格指数弱相关,如传媒;2)与价格指数(成本)负相关,与价差指数(利润)正相关,如家电。第三,PPI下行易触发政策宽松,国内长端利率随之走低,对此更敏感的行业估值修复的弹性更大,典型的是TMT中的计算机、传媒、通信(设备)。对于电子,海外映射效应更强,需同时考虑美债长端利率,若美债利率居高不下,则制约估值修复空间,去年11月至今便是这种情形。

  配置建议:强主题、筹码适中、景气筑底爬坡的电子、火电、游戏、通信

  PPI同 比拐点或将近但缺弹 性,年内大概率维持负增→企业盈利企稳但空间不大、库存见底或在Q4仍是基z情形。没有涨价弱复苏+剩余流动性充裕,主题思维仍需保持。存量博弈局面在Q3潜在内外政策变化以及估值锚切换前难以打破,公募筹码仍是胜负手。弱复苏下景气环比改善并不稀缺,关键在确定性与弹性,景气周期不依赖于复苏强度而具备独立性的品种更优。从主题、筹码、景气度三个维度筛选,建议关注,顺全年PPI负增线索、自身有强主题催化、公募筹码压力不大且自身景气周期筑底/爬坡的电子(苹果MR+AI)、火电(电价市场化)、游戏(苹果MR+AI定制模型代工)、通信(AI)。

  风险提示:国内政策力度超预期;海外联储政策超预期。

  正文

  PPI负增下市场的市场特征

  PPI负增→没有涨价的弱复苏→指数beta承压

  PPI与全A非金融盈利基本同步,PPI环比走弱,引发盈利预期下修是A股整体走弱的主要原因。PPI映射产出缺口与价格传导周期,是影响名义盈利增速的快变量。国内流动性充裕、海外流动性逐步减压的背景下,3月PPI环比走平后,4月再度转负至-0.5%(同比自22年10月起持续下行,致使投资者下修分子端企业盈利预期,指数随之回调。与过往的“盈利底”相似,PPI负增意味着当前的复苏是需求偏弱、没有涨价支撑的弱复苏。利润率随价格下降而回落,企业盈利增速低于营收增速,1Q23全A非金融盈利增速-6.4%,营收增速3.1%,较4Q22均走弱。

  与之相适应的是,投资者聚焦于对总量经济复苏强度不敏感,且筹码压力小、自身又有主题催化下“独立周期”的品种,如TMT以及受益于PPI下行带来的成本减压,需求又有刚性的品种,如电力。

  前瞻来看,PPI大概率拐点将近但无弹性,全年负增,企业盈利逐步企稳,Q4库存见底仍是基准情形。对于PPI,从M1-M2同比剪刀差(表征资金活化程度,拐点领先PPI拐点约2个季度,本轮底部大概率为2022年12月)、Wind一致预期、自身周期规律看,本轮底部或在年中左右,拐点将近。但更重要的是,前两者均指引PPI周期有拐点无弹性,全年或负增。这意味着企业盈利大概率向好(与新增中长贷TTM同比的指引亦吻合),负增的PPI制约空间。盈利修复偏慢与库存周期尚处主动去库阶段相匹配。PPI是影响库存的关键变量,价格修复、利润好转是企业扩产的先决条件,历史上看PPI领先产成品库存约3-5个月,年内或开启补库,但时点较我们此前预期的更晚。

  

  

  

  四轮PPI负增区间,A股均取得正收益,但风格层面的共性不强

  PPI负增既是大势研判的重要依据,也是行业配置的重要线索。我们通过历史复盘的方式,总结PPI负增期间的A股整体表现以及占优行业,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供投资者参考。

  包含本轮在内,A股自2006年以来,共有四轮PPI负增:

  1) 2008.12-2009.11:金融危机蔓延,海外衰退压力上升,出口回落(2008.11转负至-2.2%),PPI快速下行并在2008.12转负至-1.1%。2009年,随着“四万亿”刺激逐步落地,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修复,同时海外大幅宽松(QE),PPI于2009.7探底(-8.2%)后逐步回升,年底转正;

  2) 2012.3-2016.8:PPI长期在负增区间徘徊。2012年,一方面,出口增速回落,另一方面,国内开始对“两高一剩”去产能,约束实体部门无需加杠杆,PPI于1Q12转负至-0.3%。2013年,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偏高的背景下,地产放松浅尝辄止,调控基调并未转变,同期政策有意抑制“影子银行”无序扩张,年中、年底银行间市场两度“钱荒”,海外,联储5月宣布未来将开始Tapering,造成“削减恐慌”(Taper Tantrum),PPI在负增区间震荡。2014-2015年,联储退出QE叠加美国页岩油产能释放,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承压,全球面临通缩压力,同时国内“两高一剩”治理等仍在进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PPI增速进一步下台阶,2015年下半年长期处于-5%以下的压力区间(2015.9探底-6%)。2016年地产需求修复,经济强复苏,PPI底部回升(2016.9转正至0.1%),制造业库存见底。

  3) 2019.7-2020.12:国内在政策温和刺激下,温和复苏,但外需偏弱,中美贸易摩擦反复,PPI于2019.7再度转负至-0.3%。2020年,疫情爆发,对全球经济形成负面脉冲,2020.3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出台财政支持方案,国内PPI滞后见底(2020.5探底-3.7%)。2Q20起,财政支持下地产链、制造业回暖驱动经济恢复,2021年初PPI转正至0.1%,并在供给收缩+基数效应下快速上行。

  4)2022.10至今:防疫政策优化后,疫情进入脉冲式的达峰期,供给收缩使得出口进入负增长,同时地产链需求仍偏弱,2022.10 PPI再度转负至-1.3%。2023年起,在基数效应(叠加春节错位)以及能源链价格走弱的拖累下负增至今,年中有望探底。

  

  具体到市场整体及风格层面的表现看,我们总结如下:

  1) PPI负增期间,A股均取得正收益。四轮PPI负增区间(进一步区分下行探底和底部回升),万得全A收益率均值33.2%,中位数14.7%,PPI下行转负的探底阶段收益率通常优于底部回升但尚未转正的阶段,这可能是由于PPI同比周期与企业盈利周期同步,PPI负增区间大致对应企业盈利底,而市场底通常领先于盈利底,盈利磨底阶段恰好对应市场“走出谷底”的阶段;

  2) PPI负增期间,A股的市值风格偏小盘,久期风格略偏成长,但差异并不显著,强复苏往往对应价值占优。四轮PPI负增区间(进一步区分下行探底和底部回升),大盘超额收益率均值-7.8%,中位数-3.1%,小盘超额收益率均值2.9%,中位数1.1%,市值风格偏小盘,仅2020.5-2020.12大盘明显占优且相对全A取得显著的超额收益。成长风格超额收益率均值32.7%,中位数22.3%,价值风格超额收益率均值27.1%,中位数8.3%,久期风格略偏成长但差异并不显著。分阶段看,超额收益的相对强弱取决于复苏力度,政策刺激的强复苏下,价值反而更可能占优,如2008.12-2009.11“四万亿”强刺激阶段以及2015.9-2016.8的地产需求端+供给侧改革下的强复苏阶段。

  

  行业层面,TMT及消费更可能占优,共性是毛利率改善

  行业结构上,我们总结了三点规律:

  1) PPI负增期间,TMT及消费的是表现更好的行业风格。统计四轮PPI负增区间(进一步区分下行探底和底部回升)申万一级行业相对全A取得超额收益的胜率,家电(85.7%)=社会服务(85.7%)>; 食品饮料(71.4%)= 汽车(71.4%)=电子(71.4%)。从各轮超额收益的均值及中位数看,传媒(均值22.6%、中位数9.5%)、计算机(均值19.9%、中位数8.7%)、社服(均值18.4%、中位数7.8%)、电子(均值12%、中位数13.1%)、汽车(均值14.5%、中位数6.2%)表现较优。上述两个视角下,表现较好的行业均集中在TMT及可选消费。

  2) PPI负增期间表现较好的行业毛利率大多与成本指标(不同行业的参照系有差异)负相关或弱相关,与价差指标正相关或弱相关,PPI负增时利润率仍能保持稳健、甚至改善。考虑到大部分行业成本/利润率改善到报表端的传导时间(约2个季度),我们以当期毛利率与2个季度前的价格指数为样本计算相关性系数,发现:1)典型的弱相关度行业包括:TMT(尤其是传媒、通信)以及必选消费(尤其是医药和食品饮料);2)典型的成本减压(与成本指标负相关)、利润率改善(与价差指标正相关)的受益行业如家电等。

  3) PPI下行容易引发政策宽松(如降息等),国内长端利率随之下行至低位,对国内长端利率更敏感的行业估值修复的空间往往更大。典型的是TMT中的计算机、传媒、通信(设备)。对于电子,海外映射效应更强,需同时考虑美债长端利率,若美债利率居高不下,则制约估值修复空间,去年11月至今便是这种情形,国内长端利率下破2.8%的关键位置,但美债利率虽顶部下移,但整体反复震荡,减压有限,分母端减压不充分是导致电子在TMT各品种中表现偏弱的原因之一。

  

  

  

  市场结构

  

  

  国内流动性

  

  

  

  

  海外流动性

  

  

  

  风险提示:

  1)国内政策力度超预期:若国内政策超预期,则复苏强度可能超预期,主题+筹码+景气的行业比较思路可能不适用;

  2)海外联储政策超预期:如海外美联储年内提前降息则外资可能大幅回流中国市场,且国内货币政策空间被打开,主题+筹码+景气的行业比较思路可能不适用。

  相关研报

  研报:《PPI负增期间,市场如何演绎?》2023年6月4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