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桂浩明:春季行情为何一波三折 韩忠益:资金奔向A股

加入日期:2023-3-18 8:30:5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3-18 8:30:54讯:


导读:
1 桂浩明:春季行情为何走得一波三折
2 郭施亮:储户挤兑资本“变脸”抛售潮席卷欧美市场
3 刘柯:美国银行接连“爆雷”美联储面临两难抉择
4 应健中: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或“点燃”大盘
5 文兴:正视科技带来的革命
6 韩忠益:海外银行接连爆雷 资金奔向A股
7 曹中铭:港股频现零成交 A股当引以为戒


 1  桂浩明:春季行情为何走得一波三折

  与自然界说热就热的天气不同,今年A股市场的春季行情多少显得有点冷清。尽管在1月份的表现还算不错,特别是1月底的时候沪指还上试了3300点,但随后就陷入了较长时间的拉锯。好不容易在3月初股指又重返3300点,最高还上行到了3342点,但行情又再度掉头向下,到3月中旬的时候,一度退守到了3250点下方。此时,短期均线已成空头排列,即便难说今年的春季行情已然彻底结束,但其一波三折的特点则十分鲜明地显现了出来。

  就三月上旬股市突然由涨转跌的表现来看,外围市场的影响还是不小的。近段时间来,先是美国国内对于加大升息力度以遏制通胀的声音比较强烈,美联储官员也多次发表了偏鹰派立场的讲话,引发美元指数上涨,短端利率与长端利率的差距拉大,股市则明显承压。后是由于激进加息引发银行风险加大,出现银行挤兑与破产事件。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息压力,但恶化了融资环境,使得市场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而这些风险效应外溢的结果,在中国就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北向资金的流向发生改变,而股市也因为受到外部市场下跌的拖累,而脱离了原来的整理区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不过,相比海外市场的走势,今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的表现还算不错,近期的调整中反复比较多,且回落的幅度也不算很大。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与年初时大家对春季行情的预期相比,这段时间股市的表现是不尽人意的。历史上,春季出现10%以上上涨行情是大概率现象,而且行情往往能够延续到3月底。但今年不但涨幅不够大,而且刚到3月中旬就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这就需要人们从多方面来寻找原因。就宏观层面来说,年初以来实体经济尽管在逐步恢复,但力度不能说非常大。春节过后,消费市场表现较弱,而复工节奏也比以往偏慢。2月下旬以来虽然情况有所好转,部分先行指标也提示出经济有加快转暖的迹象,但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冷的信号,如汽车消费走弱,不少汽车品牌大幅降价以去库存等。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在这个位置对后市普遍持谨慎心理,积极操作的意愿不强。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春季行情中,一直没有出现系统性的上涨行情,各板块轮动很快,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题材,但另一方面这些题材又大都昙花一现,即便有的“故事”讲得还可以,但距离在现实中的应用还有很大距离。大盘蓝筹股虽然也有所动作,可受制于成交量的不足,难以深入展开行情。

  三大电信运营商是今年春季行情的明星,只是其影响力并不大。两个多月下来,虽然市场也有过各种各样的操作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操作难度比较大,因此真正能够在春季行情中赚钱的投资者并不多。市场缺乏财富效应的结果,就是没有相应的增量资金入市。以往在每年的春季,基金销售十分火热,各路资金会借助这个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但今年这种状况基本没有发生。换言之,今年的春季行情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走得不够理想。一波三折地运行到现在,后市恐怕也难有多大的机会,毕竟随着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的披露,一些绩差股的爆雷会对股市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在正视今年以来行情不如预期的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就大的宏观环境来说,还是在不断改善,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今年经济同比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小。而且随着各项稳经济的政策落实,经济的活跃度也会提升。现在市场在本质上并不缺资金,只要信心得以提振,同时挖掘出有扎实基础及良好前景的品种,市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里的一个关键时点是下个月,通常情况下此时经济会比较活跃,是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黄金时段,如果此时各类市场信号变得比较积极,那么股市展开一轮反弹也是很自然的,这样春季行情也就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金融投资报)



 2  郭施亮:储户挤兑资本“变脸”抛售潮席卷欧美市场

  过去一周,银门银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先后“爆雷”。截至去年底,这三家美国银行的资产规模合计约3300亿美元。

  硅谷银行突然破产,市场把悲观情绪发挥到极致。虽然储户的利益暂时得到了保障,但却并未完全消除市场对美国金融股的担忧情绪。

  继硅谷银行之后,签名银行被美国监管机构以“系统性风险”的理由宣布关闭。随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把美国签名银行债券下调至垃圾级。距离硅谷银行破产的时间还不到一周,市场的悲观情绪延伸至其他金融机构,瑞士信贷股价一度出现了30%的盘中跌幅,原因是瑞信2026年到期的美元债券暴跌至不良债的水平。随后,瑞士信贷股价出现了暂时企稳的迹象,但收盘时瑞士信贷跌幅仍然达到13.94%,股价报收2.16美元,总市值只有85亿美元。

  在市场处于下跌趋势的过程中,往往会放大利空的影响,并缩小利好的影响因素。从最近美国金融股票的表现分析,恰恰反映出下跌趋势中无限放大利空的现象。

  股价是经济的晴雨表,在瑞士信贷单日大跌的背后,从2009年以来,瑞士信贷已经跌了近14年的时间,近期受到美国金融股票集体调整的影响,把跌幅进一步扩大,并创出了14年来的股价新低水平。

  美国金融股票的大幅下跌,既有基本面质地的影响因素,也有市场情绪的影响。

  其中,后者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下跌过程中,不少本身质地较好的金融股票,却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影响,股价也是明显承压。

  对银行金融机构来说,最担心的是资金挤兑问题,一旦形成储户集中挤兑的现象,那么很容易触及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对上市公司来说,最害怕的是资金集中抛售的压力,一旦形成了资金集中抛售的现象,那么对股票市场构成较大的冲击影响,流动性的问题有时候比企业基本面还要重要。

  从硅谷银行到签名银行到银门银行,再到瑞士信贷,欧美金融股票上演了一波非理性抛售的浪潮,这个3月份显得并不平静。

  有人担心硅谷银行的破产可能会成为金融海啸的导火索,资本对美股金融股的态度瞬间“变脸”。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对其进行估值定价的核心在于信用的问题,一旦信用问题发生了动摇,自然会引发储户们的挤兑,同时也会引发资金集中抛售的行为,这也是硅谷银行破产后所引发的市场后遗症,这种信用的修复并非一个短暂的过程。

  虽然这次硅谷银行的破产影响力不小,但不能简单把事情等同于当年的雷曼兄弟。这一次,针对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的处理速度很迅速,并很快缓解了储户们的焦虑。不过,接下来仍取决于美联储会否进一步加息,历次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几乎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这一次自然也是不例外。

  硅谷银行的突然破产,会否减缓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又会否促使美联储降息动作的提前到来,此举将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投资情绪与风险偏好。全世界都在盯着美联储的下一步动作,一旦美联储加息周期提前结束,那么全球市场有望迎来阶段性的喘息机会。(金融投资报)



 3  刘柯:美国银行接连“爆雷”美联储面临两难抉择
 
  随着硅谷银行爆雷,一周内连续三家美国银行关闭或清算后,美联储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继续大幅加息抑制通胀,要么暂缓加息拯救银行,似乎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美国多家银行目前暴露出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系统性风险,也不是市场需求变化使然,而是银行自身的投资结构出了问题。硅谷银行是一家可以公开揽储的投资银行,其主要投资方向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的股权与信贷,二是美债。由于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导致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明。而长期国债收益率取决于国债交易者对经济的看法,如果通胀压不下去令经济难以复苏,那么长期国债收益率就会受影响。目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4%,而市场预期美联储要加息到5.5%甚至6%以上,银行这部分的收益率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倒挂,反映到银行的财务报表就是吞噬利润。再加上疫情导致大量中小科技企业遭遇困境,股权投资收益缩水,一系列多米诺效应导致银行自身的财务出了状况。

  因此,很多人认为美联储会因此重新考量自己的激进加息政策,会不会成为一把扼杀银行的“双刃剑”。有意思的是,美国2月份最新的CPI数据环比增长0.4%,同比上涨6%,这一通胀数据创造了自2021年9月以来的最小同比增幅,1月该数据是6.4%,去年12月是6.5%。由此可见,在目前4.5-4.57%的联邦基金利率重压之下,美国的CPI数据在逐步回落,当然这距美联储2%的控制目标还有明显差距。但是如果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是2%的CPI数据先来,还是银行接连倒下,谁也难以说得清。

  目前市场对于美联储下一步的动作分歧巨大。在暂停加息的判断上,野村证券的观点最为激进,其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下周即将举行的会议上不仅不加息,还会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并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而在去年6月,野村是第一家呼吁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银行,也是第一家预计美联储3月加息50个基点的大行。此外,高盛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硅谷银行风波让鲍威尔意识到了加息对美国银行系统带来的压力,因此预计美联储不会3月再度加息。巴克莱银行也呼吁美联储在3月的会议上暂停货币紧缩政策,当然其也认为这仅仅是“暂时”。持继续加息观点的投行也不在少数,花旗认为美联储将继续提高其基准基金利率至5.5%-5.75%的目标范围,其认为,“在我们看来,美联储官员不太可能在下周的会议上暂停加息。这样做会让市场和公众认为,美联储对抗通胀的决心只到金融市场或实体经济出现任何波动时为止。”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摩根大通,其预计美联储仍会在下周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

  在美国银行业再次遭遇大考的敏感时刻,主宰政策风向的美联储3月会不会继续加息,或者按下暂停键,亦或就此转向,一切皆有可能。最关键的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影响有限!美联储即使3月暂停加息,可能也是缓兵之计,目的就是让银行先喘口气,只要渡过目前的难关,依旧会继续加息,因为市场和监管方还在利用市场化手段拯救银行,货币政策不是绝对主导力量。随便来个特斯拉或者Mate这样的大佬就可以拯救硅谷银行。其对我们的警示,在于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在于吸取拯救过程中的可取之处。说实话,中国的银行监管非常严格,市场化运作程度相对较低,反而不容易出事。大家从最近A股银行股的稳健表现就可以看出端倪。

  当然,如果美联储借此机会从激进加息的政策中成功脱身,对全球经济也是好事,毕竟流动性又宽裕了,市场又有希望迎来投资活力。如果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是好事,外需增加会帮助中国经济实现自身复苏。宏观经济好了,微观企业营收与利润会增加,对于股价也会形成支撑。因此,这将是系列性的连锁反应,也是全球投资者为什么如此关注美国银行倒闭事件的原因,否则你一分钱都没存进硅谷银行,半夜都要看大洋彼岸的新闻干什么?(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