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A股跳水背后走强尚缺“火力”应健中:掘金低估值

加入日期:2023-2-18 8:22:20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2-18 8:22:20讯:


导读:
1 贺宛男:A股跳水背后走强尚缺“火力”
2 桂浩明:炒差炒壳风险越来越大
3 刘柯:三大电信运营商强势上涨的新逻辑
4 郭施亮:现房销售来了,预售制或将谢幕
5 宋清辉:期待国产ChatGPT领跑世界
6 皮海洲:九安医疗200亿理财“亮瞎”了市场的眼
7 应健中:远离高价股掘金低估值
8 曹中铭:应给予发行人下调发行价权利
9 文兴:易受消息冲击的是弱市


 1  贺宛男:A股跳水背后走强尚缺“火力”



  本周四,A股在前市全线冲高、沪指突破3300点后突然跳水,收盘近4400只个股下跌,上涨个股不足500只。当天,多数市场人士和机构解释是情绪性因素所致。次日,三大指数依然集体收跌,创业板指在宁德时代大跌逾5%后,跌幅高达2.5%。

  A股几大指数自去年10月底至今涨幅已超过10%,特别是以小盘股和题材股为主的中证1000指数,期间涨幅已近20%,在并无多大实质性利好支撑下,投资者时刻担心有一天会有大量获利盘或解套盘涌出,市场情绪比较脆弱。

  然而,在周四恐慌性抛盘之后,周五依然有2/3的个股下跌,并且几大指数均以最低点收盘。显然,情绪化背后还有深层次原因。

  首先是消费不振。央行发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M2增长12.6%;而同期CPI增长2.1%。货币大增12.6%,消费价格仅增长2.1%,钱都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又回到银行去了!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本以为去年12月7日疫情防控放开后,消费会呈现报复性上涨,加之1月份又值元旦春节,正是老百姓阖家团聚花钱消费的旺季,没想到钱都存银行去了。

  固然,这里有发年终奖的因素,但年终奖年年有,因疫情等因素可能还会少发一点,没想到今年1月居民存款几乎比上年多出1倍。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也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发声,要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如消费贷款已成为商业银行支持扩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前多家银行的消费贷产品最低利率已在3%左右,甚至有银行将消费贷产品利率推至新低,步入“2”字头。但消费拉动作用依旧不明显。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经济还未全面复苏的大环境下,居民不敢积极消费,而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存款。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6.2%,服务价格上涨1.0%。民以食为天,在消费不振之时,自然首先得保证食品这一类的刚性消费,服务之类就放在次位啦。

  第二,时隔十数年,房地产再成支柱产业,能否带动国民经济走出低谷,尚待观察。

  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数据,其中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上涨城市36个,二手房环比上涨城市13个。众所周知,二手房价格市场化更高,仅13个城市上涨,说明房地产形势仍不乐观。2月3日,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则显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去年一季度末增长5000亿元,二季度末增长1000亿元,三季度末增长100亿元,四季度末减少1100亿元。按揭贷款不增反减,2022年本金偿还比2021年多1.05万亿元,且2023年居民提前还款热情不减。

  多年的实践证明,房地产销售不振,消费很难带动得起来。

  第三,PPI数据低迷,企业效益难提振。今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 0.8%,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7%。其中生活资料的出厂价格从去年10月份上涨2.2%,一路下行至今年1月仅上涨1.5%,这一方面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的购物意愿不强。

  而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今年2月上旬与1月下旬相比,12种产品价格上涨,35种下降,3种持平。

  综合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尽管央行不断增加流动性以刺激经济,但多发的货币进入实体经济还不畅通。这正是股市重小盘股、炒题材股的背后原因。如今,小盘股题材股熄火了,大盘股价值股能不能起来呢?按说其中有相当一批股票估值低,即将分红的股息率远远高于储蓄存款,但从房地产、大宗商品等价格指数分析,要靠它们支撑股市走强,尚缺少活力和“火力”。




 2  桂浩明:炒差炒壳风险越来越大



  2023年的股市交易还不到两个月,已经有上市公司公告可能会被强制退市了。初步统计显示,由于财务、交易等方面的指标不再符合上市条件,2023年估计会有不少于40家上市公司将被退市,如果再加上触及其它退市红线的,今年退市公司数量很可能会明显超过2022年,创出历史新高。

  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像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收入下降,有的还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亏损。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连续亏损的企业,更是无力维系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主营收入以及净资产等指标不能满足上市要求,也难以证明企业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而避免退市。另外也有些公司因为发展前景不明朗,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以至于股价长时间低于面值,成交也极不活跃,与相关交易规则中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也就失去了继续上市的条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年报披露期结束后,通常也还会有一些企业不能按时披露年报,有的则是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否定性的审计意见,这样依照有关条例,它们也会被强制退市。另外,随着监管的加强,过去曾经有过的保壳操作模式,其运行空间被大大约束,那种由“好同学”自愿赠送资产来拯救上市公司免于退市的闹剧,很难再继续演下去。还有就是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今后企业上市标准的包容性会更大,新股的发行审核效率也会更高,这必然会导致上市公司壳资源的贬值,虽然不能说不会再有借壳上市的案例,但一定会比过去少很多,因为对于借壳方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可能要比直接上市还高。换言之,就是各方面情况都比较差的公司增加,另一方面公司保壳、被借壳的机会少了,因此退市公司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上市公司的质量是其生存的基础。而要保证质量,又不能把上市要求提得太高,因为这样既不利于有成长性的公司上市,同时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企业都能一路顺利发展。唯一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也就是规定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必须退市。另外,在成熟市场中,也会有一些企业在上市一段时期后,认为继续留在资本市场上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因而会选择主动退市。海外的一些大型证券交易所之所以几年下来上市公司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不是因为它们不怎么发行新股。其实新股还是发的,而且数量也不算少,但与此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老股退市,从而实现了有进有退的动态平衡。当然国内资本市场现在还称不上非常成熟,主动退市只是个案,但这几年已经陆续加大了对不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予以强制退市的力度,再加上各方面措施的落实,每年的退市公司数量都会有所增加,退市日渐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有个陋习,就是炒差炒壳,简单来说就是喜欢炒那些业绩不佳,甚至存在亏损风险的公司,这是寄希望于通过资产重组,业绩差的公司能够“乌鸡变凤凰”,实现浴火重生。如果面临退市,那就指望被收购兼并,摇身一变成为好企业。这种案例过去的确有过,但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资产重组模式的不断完善,相应的操作难度不断增加,成功率则小了很多。特别是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炒差炒壳所带来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反过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到了炒差炒壳的风险,对被带上*ST帽子的上市公司普遍采取谨慎态度。在实现了全面注册制以后,再去炒差炒壳的情况必然会进一步减少,市场也将因此而进入到一个更加注重上市公司业绩,注重成长性的阶段。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投资者对退市公司数量的增加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在杜绝以投机心态参与退市公司交易的同时,更好地以对公司价值的评判作为投资的指导思想。




 3  刘柯:三大电信运营商强势上涨的新逻辑



  本周四,三大电信运营商出人意料地集体大涨,巨无霸中国电信一度涨停,中国联通盘中大涨8.7%,中国移动也是一度大涨7.8%。实际上,今年以来三大电信运营商A股整体表现非常强势,特别是拥有最多宽带用户的中国电信涨幅接近50%,在大盘蓝筹股中独树一帜。

  市场将三大运营商的大涨归于一则消息。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千兆城市高峰论坛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已有110个城市达到了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已建成5G基站231.2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千兆宽带用户达到9175万,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6亿。该负责人还表示,要深入实施千兆城市建设行动,加快城市地区双千兆网络深度覆盖,鼓励加大超高速光纤传输、下一代光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研发投入。此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中,也要求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重点就是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平台企业引领发展”。

  从A股资金角度讲,这些都似乎难以成为三大运营商大涨的理由,毕竟千兆光网也好,5G网络建设也罢,都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而这些网络建设好以后,如何转化成效益似乎还没有明确的渠道。2022年,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共完成5G投资1803亿元,同比下降了2.5%,占全部投资的43%。但在随后几年,这样的大规模投资可能会减速,中国电信已经在去年年底明确表示,预计未来一两年5G投资规模与近几年相比稳中有降,产业数字化投资占比将有所提升,力争2025年资本支出占收比降至20%以下。

  因此,与其说市场是在继续炒电信基建投资扩大的预期,不如说是在炒电信运营商产业数字化的前景。也就是上述的千兆光网和5G网络如何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如何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至少从目前情况看,过去几年庞大的5G基建投资距离产生实际效益还需要时间,5G应用落地也不如预期。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当前中国移动正全力拓展信息服务蓝海,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看到这里,思路也许就比较清晰了,算力、网络和数据存储这几个关键词,不就是契合了时下最火热的ChatGPT概念吗?从这个角度看,三大运营商掌握了几乎所有C端数据以及大量的B端数据,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无论是AIGC还是ChatGPT,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更多的5G应用场景,都离不开运营商的网络、存储和算力支撑。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还有一点需要投资者留意,那就是每一波大牛市都有一个主流的热点板块。1999年大牛市的领涨板块是科技互联网概念,2007年大牛市的领涨板块是周期股,2014年大牛市的领涨板块是权重蓝筹股,最近几年局部牛市的领涨板块是新能源电池,宁德时代是龙头。2023年如果有大牛市,会不会是数字经济的主力军呢?从产业发展周期看,电信运营商曾经辉煌过,但过去几年因为5G网络建设消耗了巨大的资本,且互联网平台也分食了不少运营商的红利。但在未来几年,运营商有望利用5G网络应用重新夺回数字经济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数字基座的巨大作用。

  从估值的角度看,盈利能力超强的电信运营商也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最近涨幅最大的中国电信A股目前动态估值不足20倍,中国移动A股目前动态估值不足15倍,而中国移动H股目前的股价只是历史高位的零头。面临全球最大的5G应用市场,这样的估值与股价是不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还有一条投资思路,就是与几大运营商密切合作的核心技术企业,也有可能在产业数字化大市场里分一杯羹,且从体量角度看,这些中小企业的盈利弹性会更大。大家可以去看看在港股上市的运营商客户管理CRM企业亚信科技,几乎和中国电信一样从去年底同步上涨,涨幅接近60%,马上就要创历史新高了,相信A股类似的深度捆绑运营商的软件服务类上市公司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  郭施亮:现房销售来了,预售制或将谢幕


  
  
  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继续落实“房住不炒”,是房地产市场可预期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购房者的切身利益与居住体验放到首要位置,并不断优化房企自身的负债率水平,这也是房地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预售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对房企来说,大大提升了资金回笼速度,提升了销售开发的力度。但是,在财富迅速积累的过程中,部分开发商的欲望却是无穷大,在预售模式下,部分开发商一边积极拿地,另一边快速回笼销售资金,而后又拿这笔预售资金去高价拿地,最终导致了房企杠杆率持续攀升,预售制度被部分开发商用到了极致。

  高杠杆拿地、高负债率经营,无疑给房企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预售模式下,对开发商来说,自然是好事,资金回笼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但是,对购房者来说,可否如期顺利收到房子,还取决于开发商的良心。有一些开发商缺乏良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却没有从本质上提升房屋交付速度以及房屋的建造质量,最终导致房子的质量不达标,还有部分购房者无法顺利收到房子,烂尾楼现象随之产生。

  取消预售制度的时机逐渐成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现房销售模式,一手交钱一手交房,既可以保障开发商的交付时间,也可以更好保障购房者的需求,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烂尾楼的产生。

  现房销售模式的到来,更考验开发商的资金实力以及施工质量。假如开发商的实力不够,那么自然无法满足现房销售的考验,并将加速整个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可以在市场上留下来的,大概率是综合实力比较强、房屋施工质量有保障的优质房企。

  从预售制度到现房销售模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回归到“保交楼”任务身上。

  相比起预售制度,现房销售满足了购房者的真实需求,“一手交钱一手交房”更能够保障购房者的切身权益。更重要的是,随着现房销售模式的全面铺开,全国范围内的烂尾楼问题有望得到本质上的缓解。

  不过,在现房销售模式到来之际,除了对房企资金实力、施工质量有着严格要求外,还需要做好规范现房销售价格的行为,避免开发商有意捂盘或者变相提价的现象出现。

  预售制度实施多年,已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接下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大势所趋。除此以外,从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公摊面积也需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好提升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进一步提升购房者的居住体验。

  过去二十年,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多家收入规模与股票市值超千亿的巨头房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逐渐回归理性,并回归至居住的属性,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升,而不是规模的大幅增长。

  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继续落实“房住不炒”的发展方向,是房地产市场可预期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购房者的切身利益与居住体验放到首要位置,并不断优化房企自身的杠杆率、负债率水平,这也是房地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5  宋清辉:期待国产ChatGPT领跑世界


  
  
  未来,国产的AI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ChatGPT的先天不足,因为“国产ChatGPT”根植于悠远深邃的中国文化,这也是其在中文领域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有用之不竭的“工程师红利”,再加上日益增加的算力资源,中国AI将来或会实现一个令人惊叹的飞跃。


  功能强大的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语言模型ChatGPT近日再次出圈,引起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和热议,相关ChatGPT概念在资本市场被彻底引爆。在ChatGPT持续火爆下,A股ChatGPT概念股最先受益,盘中纷纷大涨,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于ChatGPT概念股的钟爱,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于“国产ChatGPT”寄予深切的厚望。但是,为什么ChatGPT这样的AI工具最先不是由中国创造出来的?一些相关人士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推出的人机对话模型。自2022年12月推出之后,就在网友的测试中表现出各种惊人的能量,写代码、写剧本、流畅对答、辩证分析问题、纠错等等,甚至让新闻媒体记者编辑、科技公司程序员等从业者都深感威胁,更不乏其将取代谷歌搜索引擎之说。可见ChatGPT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逐渐被市场所认同。未来,传统的职业分类可能将会因此而被改变,未来其替代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已经成为可能。

  ChatGPT可能会对哪些行业造成影响?其中,媒体、教育和客服行业可能首当其冲。对于媒体而言,虽然它在短期内可能还无法满足特定场景下的新闻写作需求,但是它的新闻生产深加工能力仍然不容小觑,AI新闻时代可能要真的要到来了;对于教育行业来说,ChatGPT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率,甚至未来还可能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学校。通过ChatGPT可以实现学生自动作业批改、考试和评分,还可以用使用ChatGPT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客服行业来说,它可以流畅地处理客户询问,能够提高该行业的效率和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等。此外,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则能够使其相关业务领域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将来增厚其业绩发展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使用体会和研究观察,声名在外的ChatGPT虽然较为成功,但是它却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一方面是其费用高昂,例如ChatGPT单次训练费用大约1亿元人民币左右,即使一些大型企业也难以承受,中小企业更是基本与此无缘。另一方面,由于其抓取的中文网络文本内容并不很丰富,训练程度亦或存在局限性,在其对外输出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误导用户的风险。例如当你问ChatGPT一个关于诗情画意的问题的时候,它可能会输出大量流畅的废话,而不是触及问题的根本,更不会产生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精妙诗句。也就是说,由于ChatGPT严重依赖于有限的中文语料库,理解能力存在一些先天性不足,在一些核心理论问题上难有大的突破。

  未来,国产的AI产品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ChatGPT的先天不足之处,因为“国产ChatGPT”本身就根植于悠远深邃的中国文化,这也是其在中文领域最大的竞争优势。首先,中国有用之不竭的“工程师红利”,可以更有效地对中文文本内容进行高质量的训练,构建更庞大的数据模型,再加上日益大幅增加的算力资源,中国AI将来或会实现一个令人惊叹的飞跃;其次,中国还有体制上的优势,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亦是成就中国AI事业的一项重要“法宝”;最后,未来,以“国产ChatGPT”面向公众开放为契机,或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加速整合训练国内有效的数据资源,并进一步夯实各地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在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AI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例如AI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AI引发的各种法律与伦理问题以及AI导致的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各大AI公司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之下,都能够逐一突破,从而开启一个属于中国AI的新时代。据清晖智库不完全统计,无论是“BATJ”等互联网巨头,还是人工智能“独角兽”,近日都纷纷表示早已在ChatGPT方向上有所布局,甚至能够实现迅速落地。期待中国AI产业抓住这一次自我超越的机会,让中国AI领跑世界。




 6  皮海洲:九安医疗200亿理财“亮瞎”了市场的眼


  
 
  有钱了应该咋花?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显然应该立足长远,将企业的主要资金用在主业上,做大做强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九安医疗显然并非如此,而是倾其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这200亿的资金甚至高于公司2022年的全部盈利。


  有钱了怎么花?这是不少上市公司都需要面对和选择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九安医疗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投资理财。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

  根据九安医疗近日发布的《关于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与证券投资的公告》,该公司及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合计不超过17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拟使用最高额度合计不超过3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九安医疗的公告还明确表示,委托理财指公司委托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金融机构对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或者购买相关理财产品的行为,类别包括但不限于保本票据、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各类产品等。证券投资指债券投资、证券回购、股票及存托凭证投资以及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投资行为。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理财是比较常见的一项资本运作。但像九安医疗这样拿出200亿元用于投资理财的上市公司并不多见,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实际上,仅就盈利而言,九安医疗确实可以算是“暴发户”了。受益于三年疫情的影响,该公司的业绩实现了“三级跳”。2019年九安医疗的净利润还只有6644.94万元,到了2020年猛增到2.42亿元;2021年又猛增到9.09亿元;而2022年又暴增到165亿元至175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715.90%至1825.95%。

  有钱了应该咋花?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显然应该立足长远,将企业的主要资金用在主业上,做大做强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九安医疗显然并非如此,而是倾其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这200亿的资金甚至高于公司2022年的全部盈利,按2022年9月底九安医疗的总资产226.33亿元计算,该公司拟投资理财的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88.37%。

  如此巨额的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这无疑为九安医疗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虽然在过去的三年里,该公司的业绩获得了大幅增长,但这种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主要得益于三年疫情,尤其是去年的疫情。

  资料显示,九安医疗所处行业涉及IVD及家用医疗健康产品领域、互联网医疗领域。其中,试剂盒产品以自主品牌“iHealth”为主,在美国子公司网站及亚马逊美国电商平台进行toC端销售,同时承接政府订单及商业订单。因此,九安医疗业绩暴增与全球新冠疫情直接相关,但随着全球疫情逐步缓解,公司相关业务也将面临萎缩,公司业绩的大幅滑坡几乎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该公司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423.77%、264.68%、274.96%,但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22亿元、1.08亿元、1.13亿元,研发投入基本上没有增长。2022年公司净利润增长17倍以上,然而到2022年前三季度,其研发投入也只有1.66亿元。大医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大规模的研发投入,难以研制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公司发展的后劲或将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九安医疗拿出200亿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这无疑让公司未来的发展充分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虽然九安医疗表示,公司计划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但实际上,在取消了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就连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可以亏损的,九安医疗170亿元的委托理财很难做到只赚不亏。

  而另外30亿元用于证券投资,这更是一种较高风险的投资。实际上,从二级市场的炒股来说,获得成功的上市公司很少,亏损的公司有很多。不少上市公司因为炒股把业绩拉到了下滑甚至是亏损的泥潭。如2021年云南白药炒股亏损近20亿元,导致公司业绩大幅下滑49.17%。

  尤其重要的是,2023年随着疫情缓解,九安医疗主营业务的盈利下滑或将不可避免。如果届时该公司的投资理财再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那么该公司的业绩就将面临着雪上加霜的困境。这种局面显然是该公司及投资者所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建议九安医疗大幅削减投资理财的金额,将公司资金用于主业发展,尤其是要加大研发投入,这才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