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 文章正文

电力设备:储备产能旨在增强供给弹性,仍需关注煤矿核准新建节奏

加入日期:2023-12-7 18:23:0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12-7 18:23:03讯:

(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电力设备:储备产能旨在增强供给弹性,仍需关注煤矿核准新建节奏》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2月6日,国家发改委就《关于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1)《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煤炭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申报建设储备产能的煤矿应为国家核准权限的新建、在建煤矿项目,设计产能不低于300万吨/年,煤矿储备产能规模按占煤矿设计产能的比重,划分为20%、25%、30%三档。
(2)《意见稿》明确,产能储备煤矿要严格履行煤炭保供稳价责任,按照有关要求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产能储备煤矿释放储备产能生产的商品煤优先接受国家统一调度,不再承担地方中长期合同签订任务。
(3)《意见稿》要求,对产能储备煤矿,新建煤矿按设计产能20%、25%、30%建设储备产能的,其新增产能(含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的60%、80%、100%免予实施产能置换。已审核确认产能置换方案的(包括在建煤矿),其产能置换指标总量的60%、80%、100%可另行使用,指标不再进行折算。
(4)《意见稿》提出,实施煤炭新增产能指标单列。对产能储备煤矿,储备产能规模不占用国家煤炭发展规划确定的所在省区新增产能指标。
点评:
储备产能本质是增强煤炭供给弹性,更好地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基本特征,代表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一段时期不会改变,煤炭在能源安全中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一方面,双碳目标下,煤炭消费达峰和煤炭行业减量发展或将成为趋势,但2021年以来国际能源供应紧张态势和我国缺电事件频发及市场大幅波动现象,说明保障国家煤炭稳定供给和能源安全责任重大,煤炭对能源调峰作用的重要性逐年凸显,也说明“一刀切”式的“去煤化”并不符合国家能源战略,也不利于双碳战略实施。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资源存在的开发供给不均衡、需求变化不确定等矛盾,原煤生产区域不平衡趋势加剧了煤炭供应的区域性和时段性紧张局面,而且现有核定产能管控模式下的矿井生产组织调节难以适应供给侧弹性要求。鉴于此,通过建设储备产能矿井,有利于更好地适应风光等新能源转型发展,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短时间内煤炭产量快速柔性调节能力(如水电、风电、太阳能能力不足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储备产能带来传统煤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实践中仍需解决系列现实问题。我国煤炭开采分为井工和露天开采,且以开采条件更加复杂的井工煤矿为主(以2022年为例,露天矿井数量占比8%,产量占比23%)。由于煤矿涉及多项系统、多种工序作业,如井工煤矿涉及采煤、掘进、机电、运输、提升、通风、瓦斯抽采、排水等,露天煤矿涉及剥离、开采、运输、回填等,生产组织往往需要满足均衡均量要求,提前计划“三量”(开拓量、准备量、回采量),进而保障采掘接续平衡。储备煤矿为实现随时灵活响应储备产能,在综合考虑区域性、季节性市场变化超前研判、运销、仓储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外,仅从生产组织与规划设计方面,一方面需要按照总产能(储备+常态)进行生产布局,制定生产计划(一般是3~5年的接续计划),提前准备采掘/剥采工程,储备生产原材料、配件等,否则应急式增产后带来生产接续失衡风险,导致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在煤矿生产由常态化产能提升至储备产能水平时,存在生产不连续问题,阶段性生产强度提高易引发安全生产风险。此外,煤矿企业按照批复总产能投资建设矿井、常态产能组织生产,拉高了吨产能投资,延长了投资回报期,或压制其新建矿积极性,同时煤矿或存在常态化合规超产问题,给安全生产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储备产能更适合生产组织调节相对容易的露天煤矿和生产地质条件较简单的井工煤矿,央国企煤企集团或先行示范,同时后续仍需建立相应的配套支撑鼓励储备煤矿建设,如建立考虑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煤炭价格动态补偿机制。
建设储备产能、实现柔性供给,煤矿智能化是核心技术支撑。储备产能是指在常规产能基础之上预留的规模适度、用于调峰的产能,应急状态下按国家统一调度与常规产能同步释放,实现煤矿“向上弹性生产”。煤矿储备产能运营体系需满足“快速灵活响应、精准精细组织、少人低成本协同”等特点。快速灵活响应体现在煤矿生产系统能够快速启停,及时适应响应需求变化;精准精细组织体现在综合分析煤矿市场数据分析预测煤炭需求变化,有效洞察市场需求,超前制定合理的生产、运销等计划;低成本有效协同体现在基于供给、需求、运输各种信息的深度融合,以相对少人和低成本地实现煤矿各生产子系统间、生产作业与辅助保障系统,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同。煤矿智能化是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以数字化为基础、智能化赋能的多层次网状煤炭开发与供应链,以柔性工作流程在多种运营模式之间灵活切换,既可以实现减人、增安、提效,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也能够实现无人/少人化的低成本宽负荷调节。基于此,我们认为煤矿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建设储备产能、实现柔性供给的核心技术支撑,有效提高煤炭供应调节能力,增强供给的弹性和韧性,灵活应对煤炭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
储备产能有望催化新一轮煤矿核准建设,生产布局进一步趋向晋陕蒙新区域。综合考虑未来煤炭需求和中东部煤矿的衰减退出,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预测在碳达峰前后,现有煤矿产量与供需平衡条件下的应生产量存在缺口8-10亿吨,同时建议在“十四五”“十六五”时期新建9亿吨/年的煤炭产能。储备产能政策也反映出在能源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当下,我国亟待新一轮煤炭储备产能建设以满足未来煤炭需求,该判断已在我们前期《新一轮煤炭产能周期下的投资机遇》给予深入分析。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科学布局煤炭开发布局,以大型煤炭基地为重点,在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区域,按照智能化煤矿建设标准,有序布局建设先进产能,引导优质产能向优势资源地区聚集,着力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升供给弹性1。我们认为,晋陕蒙新作为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尤其新疆地区大部分露天煤矿,矿井开发条件相对较好,更适合建设储备产能,如陕西煤业所属小保当煤矿建成我国首个柔性产能达2000万吨的工作面,产能动态范围进一步提升。
储备产能煤矿规模预计在10-15亿吨,但仍需关注政策落地及煤矿投资建设节奏。《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煤炭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力争形成3亿吨/年的可调度产能储备。按照煤矿储备产能规模占煤矿设计产能的比重20%-30%测算,储备产能煤矿约10-15亿吨规模(包含在建矿井、新建矿井)。考虑煤矿前期手续办理和建矿周期,我们预计“十四五”末期或“十五五”初期有望集中核准新建一批产能。但仍需意识到,基于我们前期研究成果,本轮煤炭产能周期开始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之后以及贯穿着2020年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叠加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趋缓和新建煤矿吨煤投资大幅增加、周期较长、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等影响,企业对煤矿开发建设较为谨慎,或将抑制煤矿投资建设节奏,进而拉长本轮产能释放周期。为此,我们仍需重点关注国家后续储备产能煤矿制度及其配套政策落地情况和项目审批新建节奏等。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煤炭储备产能旨在提升煤炭高质量稳定供给能力,增强煤炭供给弹性,更好地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储备产能政策的实施需要煤矿智能化,也有望催化新一轮煤炭产能核准建设,且在晋陕蒙新区域拥有优质煤炭资源的企业或具先发优势,但客观的矿井核准审批与建设周期意味着中短期难以集中大幅释放产量,产能短缺的底层逻辑依旧成立。结合我们对能源、煤炭产能周期的系统研究,本轮能源景气周期依然处在早中期,我们继续全面看多煤炭板块,继续建议关注煤炭的历史性配置机遇。自下而上重点关注:一是拥有晋陕蒙新地区优质煤炭资源且产能增长空间大的动力煤企业:兖矿能源广汇能源陕西煤业山煤国际晋控煤业等;二是政策红利相对受益且资产价值重估提升空间大的煤炭央企中国神华中煤能源新集能源等;三是行业高景气度下兼具优质稀缺资源的平煤股份淮北矿业潞安环能山西焦煤盘江股份等;四是新一轮产能周期下煤炭生产建设领域的相关机会,如天地科技、天玛智控等。
风险因素:国内外能源政策变化带来短期影响;国内外宏观经济失速或复苏不及预期;发生重大煤炭安全事故风险;极端天气扰动旺季电煤需求;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