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那些破发的医药股:资本市场“挤泡沫”创新药投资逻辑渐变「问计2022」

加入日期:2021-12-31 22:13:30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31 22:13:30讯:

  2021年,医疗领域投资开始回归理性。

  二级市场上,医疗企业估值整体下降,制药指数结束了2019年、2020年的大幅上涨,进入下跌阶段;IPO的企业少了,以科创板为例,提交IPO申请的企业数量减少,主动撤回申请的企业增多;创新药的投资逻辑也已经发生变化,以前“fast follow”策略渐渐失效,“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商业化”能力都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的投资锚点。

  一位不具名的医疗行业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21年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热钱”离开,行业回归本质,投资机构对行业仍然充满信心。

  IPO增速放缓

  2021年,医疗企业IPO不再如往年般火爆。以科创板为例,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的医药制造、研究实验类企业有22家,2020年为45家,而2021年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的企业数量降为26家。

  而在这26家企业中,有12家医药、生物技术或研究实验类企业因主动撤回申请或审核不通过而终止了科创板IPO之路,而2020年撤回申请的仅有4家。

  对于医疗企业IPO数量减少的原因,上述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以科创板为例,上市审核的门槛提高了,所以一些企业会主动撤回申请。

  从这一年IPO的案例来看,科创板审核委对技术“先进性”“研发独立性”和“商业化能力”的审核标准都有提升。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邓天敬则认为,下半年二级市场的多次破发,对企业IPO的信心也有影响。

  以9月终止审核的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科创板上市委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发行人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二是发行人报告期内持续亏损,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最终,上市委对其核心技术先进性、相关业务的成长性存疑,因此折戟IPO。

  同月,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被终止审核,则是因为技术缺乏独立性。科创板上市委认为,发行人的核心产品均源自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对其是否具有技术依赖存疑,因此终止其上市审核。

  除此之外,同年1月主动撤回申请的天士力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1月底撤回申请的索元生物,同样是因为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是否具有技术依赖等问题主动撤回申请。

  二级市场挤泡沫

  医疗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融资难度也在提升。2020年风口时,市场会为创新概念买单,而2021年,市场更关注企业本身,比如企业经营指标、商品化能力、未来市场空间等。

  不少企业开盘即破发。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2021年里,有6只股票开盘即破发,并且时间均集中在10月后。而2020年破发的股票为3只。当年首只破发的医疗股是可孚医疗,首发日为10月13日,首日跌幅4.4%,随后的10月19日,两只上市的股票华兰股份成大生物双双破发,成大生物首发日跌幅为27.27%,创当年医疗上市企业的首发日最大跌幅。接下来上市的迪哲医药、百济神州南模生物也都破发。

  邓天敬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频繁破发说明二级市场融资难度在提升,这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也是行业理性回归的过程。

  而在这些破发的股票中,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颇受市场关注。百济神州是创新药的标志性企业,在美股和港股风光一时,但是回A后,却有点灰头土脸。百济神州在A股发行价为192.6元/股,开盘即报176.96元/股,直接跌破发行价,百济神州首日报收于160.98元/股,下跌16.42%。截至12月31日,百济神州报收于144.51元/股。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近日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亏85-110亿元。而在2018年-2020年三年间,百济神州亏损额近300亿。

  2021年,不仅刚刚上市的企业日子不好过,整个创新药市场估值都在下降。创新药估值结束了两年的大幅上涨,转身进入下跌阶段。创新药指数显示,2019年-2021年创新药指数涨跌幅分别为41.45%、52.07%、-0.11%。

  以内卷程度较高的PD-1单抗药物为例,从股价表现来看,四大国产PD-1药企中的代表企业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年初至12月31日的跌幅分别为45%、29.03%、42.66%、26.22%。

  百济神州的破发以及创新药估值下降,让市场惊呼“创新药融资窗口关闭”“创新药的未来在哪里?”邓天敬认为,未来受到资本青睐的创新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定价权的创新产品,一种是高风险但有高回报的原始创新产品。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