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0-30 8:59:32讯:
导读:
贺宛男:中签如中弹破发潮合理吗
桂浩明:从基金销售遇冷说起
刘柯:请善待二级市场
应健中:新股破发比例低 不影响融资功能
郭施亮:A 股打新趋港股化 何时能安心打新
皮海洲:投资者打新要做到三不打
应健中:中国也会有自己的特斯拉
宋清辉:投资者应高度重视 ESG 报告
韩忠益:资金才是决定股价的王者
贺宛男:中签如“中弹”破发潮合理吗?
本周 (10月25日至10月29日),在A股历史上注定可以载入史册。一周上市14只新股,居然有10只破发,比例高达71.4%;而且,有5只新股:可孚医疗、中科微至、戎美股份、新锐股份、成大生物,居然是上市首日即破发。笔者从1990年12月上交所诞生之日起即关注并研究股市,三十多年来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有人说,新股破发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说明投资者回归理性了;更有人说,新股不败的现象就此结束,这是好事啊!也有人预言,新股破发说明市场转弱见底,很快就要反弹了……
所有这一切全是不顾事实,不顾历史,闭着眼睛说瞎话!
有媒体统计显示,2021年截至10月26日上市的397只新股,有51只上市后最低价跌破了发行价,比例为12.85%;截止26日,仍有42只新股的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即破发比例为10.57%。为什么10多个月破发比仅一成左右,这一周破发比竟高达七成多?为什么之前A股历史上上市首日破发的仅2019年12月上市的建龙微纳一家,即便如此,当日破发也就2.15%,而本周竟有5只新股首日破发,最高的成大生物当日破发居然高达27.3%?
事出反常必有妖,“妖”在哪里?
首先,“妖”在超募,频频超募,大比例超募。笔者上周曾在本报撰文指出,今年以来,注册制下新股定价有逐级走低的趋势,前8个月发行上市的230多家公司,有近七成募不足。此后,保荐人和询价机构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抱团压价”走向频竞高价,仅今年10月一个月,注册制下发行的20只新股,就有16只超募,比例高达80%!看看,从近七成募不足到八成超募,这是什么行为?不要总是指责股民不成熟,不成熟的恰恰是那些有资格保荐和询价的大机构,在这里,说“不成熟”实在是客气的。
回头看看那些破发的新股,几乎全是大比例超募的:可孚医疗超募370%(以实际募资除以计划募资、未扣除发行费用,下同),戎美股份超募315%,凯尔达超募291%,成大生物超募224%,中科微至和新锐股份均超募222%,深成交超募165%。而同在10月发行上市并未超募的注册制新股,如严牌股份、百胜智能、久盛电气等,就不在破发队伍中。
第二,“妖”在高于二级市场的超高溢价发行。例如,C戎美发行市盈率49倍,同日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为23.68倍;深成交发行市盈率40.69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1.9倍;中科微至发行市盈率61.31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6.85倍;凯尔达发行市盈率59.66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7.35倍;汇宇制药发行市盈率50.7倍,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37.99倍。
超高溢价发行对市场带来的危害我们见得太多了。君不见,当年90元发行的华锐风电,最后股价不足1元钱,黯然退市;还有发行市盈率73倍、发行价高达148元的海普瑞,从2010年上市至今11年过去了,目前股价仅十几元,复权也就27-28元。如此一幕幕的惨剧真的是理性、是市场成熟的表现吗?
第三,“妖”在破发新股大多业绩一般、质地不高。根据刚刚出炉的三季报粗略分析,这些破发新股至少有一半经营业绩下降或者增长减速。如成大生物前三季盈利同比下降0.27%,可孚医疗下降8.13%,凯尔达下降11.96%,本立科技下降31.3%(目前已破发),显盈科技下降13.3%(目前也已破发),新瀚新材下降12.1%(接近破发)。更令人愤慨的是中自科技,上年前三季盈利2.1亿,今年同期猛降至2249万元,降幅高达89%,每股收益才0.26元,动态市盈率高达152倍。这样的公司首日不破发才怪呢?上市才一个星期,目前52.96元的股价,离70.9元的发行价,跌幅已达25%,可悲且可恨!还有那家亏损的科创板新股精进电动,从上年前三季亏损2.74亿,到今年同期亏损2.78亿,越亏越多;盈利亏损,营收总要好一点吧,也不过增长3.5%。
问题在于,这些质地一般的公司为什么会在近一个来月,以高超募、高溢价、高破发率集中发行上市?不得不说,这同9月份有关部门发布的注册制下新股发行的部分新规定有关。
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中证协同步发布的注册制下发行承销的一系列规则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将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取消定价突破“四数孰低值”(即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的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四个值中的孰低值)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
这话说起来很拗口,新规实际上变相提高了新股发行报价。因为如果报价低于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孰低值,就有可能取消中签资格。于是打新机构纷纷根据所推测的最高中签率进行报价。事实上,9月18日前两个月发行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30倍,中位数为20倍;而9月18日之后发行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36倍,中位数为27倍。以中位数计算,报价平均提高35%。
当日,科创板和创业板既然作为注册制的试点,允许调整相关规则,包括允许试错。但从目前的市场表现看,希望有关部门作出反思并于改正。在此之前,笔者建议,股民朋友最好不要“一键打新”,而要区别对待,例如高超募、高二级市场价发行的还是谨慎为上
桂浩明:从基金销售遇冷说起
新发基金的销售情况,虽然并不属于市场的交易信息,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毕竟是提供了未来某个阶段机构资金可能的增量状况;而这种增量的变化,通常又是与股市的走势呈正相关,因此,受到投资者关注。
今年以来,基金的销售情况总体上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在年初的一段时间,一些由品牌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发基金,在市场上普遍受到追捧,一日售罄、比例配售的现象屡有发生。不过,从二季度开始,基金销售开始趋冷,迄今已经发生了28只基金过了募集期却没有能够达到最低募集规模,只能宣布发行失败的案例。有些基金尽管发行成功了,但募资规模明显偏小,即便是头部公司发行的基金,也没有再出现被争先恐后申购的局面。日前,4只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基金发行,这是一种刚获批的创新型产品,由4家基金公司各发行80亿元,最后实际总共发行了300亿元。这应该说是近期最好的一次发行了。不过,与去年9月发行的首批科创50基金被大比例超额申购相比,还是要逊色不少。
时下基金销售遇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年初之所以受到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披露的基金业绩都非常好,净值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大盘。
于是,不但吸引了一部分从固收产品中转移过来的资金,还催生了部分股市中的资金卖了股票来申购基金。然而,春节后不久,市场风格发生变化,去年取得优异业绩的基金,纷纷暴跌,尤其是一些管理规模在千亿元上下的巨无霸基金,由于体量过大以至换仓不易,净值大幅度回落,这给市场上刚出现不久的基金热以不小的打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投资者对基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围绕一些基金“抱团取暖”的操作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这些因素的叠加,加速了基金销售遇冷状况的发展与蔓延,从而进一步制约申购热情。
此外,近几年来,基金在产品创新上动作比较大,特别是不断推出一些ETF产品,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即降低了投资难度,又简化了选股过程,因此颇受欢迎。但问题是,去年重磅推出的4个科创50ETF产品,今年的运行并不顺利,到目前为止净值都低于面值。而今年发行的4个双创50ETF,同样业绩不佳,时下净值普遍损失10%以上。在市场表现较为平淡的情况下,ETF产品,特别是宽基ETF产品,要取得较好的盈利是不容易的。但当前市场格局就是如此,几个主要的股票指数都处于窄幅波动状态,使得普通投资者对相应的那些盈利困难的ETF产品缺乏兴趣,即便是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上赋予了较多的创新色彩,但如果在实践中被证明并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业绩的效果,投资者最终还是会用脚投票。
客观而言,近期股市的表现是较为疲弱的,这也与基金销售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股市表现差,基金就不容易卖;而基金销售不好,意味着以后入市的资金不可能太多,这又会制约股市。当然,影响股市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基金的销售也不是关键性的,但在分析行情时,这无疑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参照。事实上,当专业的基金经理都不太容易在市场上盈利时,普通投资者的操作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这几年,不少证券中介机构热衷推介基金,其目的是希望投资者能够更多地认购基金等投资产品,减少个人对股市的直接投资。这个思路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问题在于,现在能不能有足够的好的投资产品提供给投资者呢?从以上所谈到的来看,还不能说基金已经具备“全天候”的投资能力,在行情欠佳,或者是投资风格不匹配时,它也难以给投资者创造利润。因此,基金销售遇冷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奇怪,中介机构在推介基金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基金投资的风险问题
- CFi.CN 中财网
|
编辑: 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