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发改委摸底新能源汽车项目背后:这个产业的产能有多过剩恐怕比想象的严重

加入日期:2020-11-29 7:55:2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1-29 7:55:27讯:

  “这个产业的产能有多过剩、多浪费,恐怕比想象的严重。”

  近日,一份由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下称《通知》)在网上流传。

  最初,文件只是在业内小范围传播,并未引发很激烈的讨论。11月25日,这份文件被媒体曝光,迅速引发外界关注,并被视为监管开始整顿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信号。

  这份落款日期为11月13日的《通知》称,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拟对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进行摸底调查,要求各地上报所属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进展和运营情况。

  跨界造车者受到了格外“关照”。《通知》特别指出,要求各地详细报告部分跨界造车企业自2017年以来在当地的汽车投资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发改委对汽车项目的摸底并非首次,不过这是第一次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项目,也是第一次对个别企业进行“点名”。一位华东地区的汽车业内人士表示,部分跨界玩家尽管入局最晚,但摊子铺得很大,甚至将这轮新造车运动再次推向“高潮”,很难不引起重视。

  经过数年的政策推动,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阶段,但前几年遗留下的激进投资等问题也逐渐暴露。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便指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

  此次发改委摸底全国新能源汽车项目便是响应上述要求的举措。最近一两年中,最早一波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潮中的新建项目已经渐见分晓,巨额投资和产能规划有多少已经落地迎来了“交答卷”的时刻。而这两年刚刚进入的新入局者,又在多大程度上走在了原来的老路上,也需要在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前预警。

  “这个产业的产能有多过剩、多浪费,恐怕比想象的严重。”上述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整治,一切才只是开始。他预计,在掌握相关情况之后,监管一方面会推动盘活此前浪费的资产,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来支持产业的良性发展,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再次发生。

  此次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摸底将会是一项长期工作。尽管发改委要求各地要在11月18日之前上报相关材料,但同时暗示,将在部分省份进行现场调研和座谈。

  从地方政府的反馈来看,排查也很难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根据要求,各省要在11月18日之前上报相关情况,但根据贵州省安顺市的一项通告,其11月20日还在“积极组织”各县(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展相关摸底排查工作。

  01、产业投资过热之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此前两年发改委也曾进行过类似的排查摸底行动,不过主要是面向整个汽车行业(包括整车和零部件领域),调查的主要内容则是当年的产量及产能情况。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部分,也主要是考察车型、产量、参数以及未来的产销量预计等。

  而此次专项的新能源汽车摸底,主要聚焦在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项目的情况上,包括各地的纯电动汽车项目数量、建设进展以及生产情况,同时还包括项目规划和招商引资情况。

  具体来看,主要是三个时间段内的项目概况:

  一是2015年以来核准或备案的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情况;

  二是2019-2020年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生产运营及在建项目的备案情况;

  三是规划中的未来纯电动汽车项目情况。

  这是发改委首次对全国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进行系统盘点。若各地都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上报,国内2015年以来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总产能及落地情况,将会迎来最新、最全的数据。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的问题早就引起了重视,2017年,相关部门就曾进行过新能源汽车产能的排查。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落地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了2000万辆,是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设定目标的10倍。

  不过,现在距离2017年6月底已三年有余,一方面这段时间内又有若干新兴造车势力加入,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建设显然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现在也到了跟进以往新能源项目落地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关键节点。

  2015年前后,随着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出台,国内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彼时,一家又一家新造车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涌入,这些新造车公司也在多个地区落子。

  然而,三五年过去之后,只有少部分头部企业成功推出新车型并实现量产,更多的新造车公司和它们的项目要么已经湮没在洪流之中,要么仍在苦苦挣扎——2020年作为补贴取消的预期时间,也成为很多新造车公司量产交付的最后期限。

  在这个新造车公司的生死之年,一边是头部企业陆续实现量产,一边则是更多的中小企业爆雷:今年,多家新造车公司陷入危机,从赛麟被曝以虚假技术骗取国资,到拜腾烧光资金被迫重组,再到博郡经营困难解散清算等等。这些公司爆雷的同时,它们背后的巨额投资打了水漂,规划的生产项目也陷入僵局。

  “很多地方上产能都已经投下去了,现在很难收场,但事情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和资源浪费的现象,目前的公开信息只露出了冰山一角,只有监管在全国进行大范围的摸底排查,才能大致了解真实的情况。

  02、跨界造车缘何被“点名”?

  部分跨界进入造车领域的房地产企业被“点名”,让这次发布的《通知》格外受关注。

  部分房地产行业的大型集团近年来在汽车领域的投资和布局不断展开,成为最新一股不容忽视的造车新势力,它们在投资规模和生产目标等方面频频刷新纪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颇受争议。

  其共同之处,都是通过收购的方式切入汽车产业,随后在全国铺开生产基地。

  “这些房地产集团可以说是新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大玩家。”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资金实力等优势以及房地产模式的影响下,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地落子新能源汽车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底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自此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并由核准制改成备案制,新规也为近两年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的大量落地扫清了政策障碍。此次摸底特意拎出2019-2020年的项目情况,也是为了评估新的管理方式的效果。

  除了投资规模较大之外,跨界造车的潜在风险也是关注重点之一。有接近上述跨界造车房地产企业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监管层一是怕房地产公司以产业之名圈地,二是怕房地产公司以汽车项目“圈钱”投入地产。这也是房地产公司造车的核心争议所在,当然真金不怕火炼,这种争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得到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资情况或只是摸底的表层方向。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在纯电动汽车项目规划及招商引资情况的排查中,真正要了解的是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引进给了哪些政策,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具体是怎么扶持的。

  “这笔账是算不清的,但从监管的角度还是需要排查。”上述人士表示,排查之后之后预计还将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包括对相关项目的后续处置、对地方政府过度招商的纠偏等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