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新周期一定有新的优势股

加入日期:2018-7-21 5:02:5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7-21 5:02:52讯:

  上周的《A股很Nice,也很虚幻》引用了几组数字,其中一组是自1994年325点到上周2830点期间累计涨7.7倍、年均复利涨9.44%,和美股的长期复利升幅相同且可能略超一点——因为2830点是经过大幅调整后的点位。

  但有读者认为,这个7.7倍涨幅是因大量新股上市虚增的,如果没有新股虚增因素,上证指数哪来2830点这么高的点位?由此让我想起一点:当我们在下一个结论时,是否已经过考察,以检验这个结论是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是主观感受?

  事实上,近期因为给我们的客户、合伙人写《大周期》的连续文章,我正好检验过325点时已上市的这批股票到目前为止的表现。聚缘终端数据显示,239只可比股票,算术平均涨幅为20.9倍;总市值增长158倍;股价涨幅高于同期大盘指数的有137只,占比57%。由此可见,尽管中途有很多新股上市,但系统自平衡结果,并没有导致指数长期表现的失真。所谓新股导致指数失真,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股评家为取宠于失意的股民而信口开河的结果。

  由于这是一个跨越24年的统计,所以它还为我们提供了其他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虽然在总体表现上,不同行业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投资的成功和失败。比如,同为家电的个股,既有青岛海尔年均24%的复利收益,也有长虹、美菱仅2.2倍的总涨幅。同样的家电股票,其涨幅分布在高中低各个层次中。其他行业差不多也存在类似现象。这说明投资归根到底是个股问题,行业能给我们提供的成功保障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派现率的高低,以及派现/融资比或许能从一个方面反映股票投资价值的高低。比如,涨幅排名第一的云南白药派现/融资比达到3.12倍,排名第二的泸州老窖达4.4倍,但不等于派现率和派现/融资比低的就没有投资价值。事实上,在涨幅前20%的股票中,有相当部分的派现/融资比是极低的,如位列涨幅第11名的国药一致派现/融资比只有0.138倍。

  关键是行业和创富能力。如果一个行业已处于成熟期,按照“兔子-金狗-金牛-大象”四个象限划分,处于金牛期,公司的派现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指标。如果其他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都“密克密克”(由mickle来的上海话),这家公司却捉襟见肘,那肯定是家坏公司。但如果该行业还处于扩张阶段,公司的生命周期处于兔子或金狗,那派现/融资比低就是正常的。相反,在这样一个行业发展阶段,过高的派现/融资比很可能意味着公司管理层过分地安于守成,进取心不足。如和国药一致同处一个行业的第一医药,其派现/融资比就达到0.94倍,比前者高近6倍,但其涨幅排行却在第179位,24年总涨幅仅5.48倍,远低于同期上证指数涨幅。

  而所谓创富能力,我们一般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是新增收益/融资比,一个是新增市值/融资比。前者衡量的是融资1元能增加多少收益;后者衡量的是融资1元,能增加多少市值。对处于成熟期的行业,我们可以用前一个公式去衡量,对处于扩张期的行业,可以用后一个公式衡量。

  股票市场按某种理论,“总有一个比你更聪明的家伙”。大盘走势常常能领先宏观经济波动,原因是股市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分处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占据不同位置,他们依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进行评判,最后产生的综合效率,就会使股市常常走在宏观经济的前面。

  个别公司其实也一样。不同层次的,掌握着不同信息,具有不同解读能力的投资者所产生的综合效率,会让市值/融资比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指标,给我们判断公司好坏提供另一个视角。

  这个统计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现象:239只可比股票中,24年累计表现最好的前20%股票绝大多数都是优质股,但它们在2005年前的表现比较一般,谈不上好与坏,顶多就是熊市中比较抗跌,但牛市中也比较抗涨,扯平。但从2005年后,它们就和其他股票逐渐拉开了距离。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道理吗?

  道理当然是有的,而且很多。但靠罗列讲出来的道理通常都不是真正的道理。

  真正的道理在市场规模的变化。以流通市值对当年GDP的比例来说,2005年末还只有5.82%,至6124点行情结束后,就因全流通的实现以及后续的扩容,迅速进入了“30时代”并很快跨越到“50时代”,也就是流通市值对GDP的比例跨越到50%左右。

  就如我在《大周期》中写的:市值比越高,把股市抬起来需动用的社会资源越高。假定是1:1,那么市值比10%,只需动用10%的社会资源就能把股市抬起来;市值比50%,就需要动用50%的社会资源才能把股市抬起来。所以有一个普遍规律是,当市值超过GDP的三分之一后,股市就会开始质变——从资金驱动的、全面投机的市场,逐渐进化到定价驱动的、局部投机的市场。由于阳光雨露不再均沾,资金无法撬动大部分股票,更别说所有股票,优质股在机构投资组合中的配置价值就会逐渐提高。

  因此,24年的长跑赢家基本上是这样练成的:在享受了2005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后,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保住了大部分牛市成果,个别的如云南白药,竟然毫发无损;在其后长达数年的震荡调整中,基本保持了不跌甚至有所上涨;享受了5178点牛市后,在大盘普遍弱势情况下,又逆势上涨创新高。这个渐次递进的演化过程,前面的大半段都被中小创的高波动性掩盖了,直到2016年后才特立独行地表现出来。

  我想,在A股的下一个大周期中,当新的好戏开场时,这种优劣分野会继续体现,且体现得更明显,体现到牛市中,只有找到真正优势的股票,并只关注少部分优势股票,才能投资成功。至于优势的对象,我想,新的周期一定会有新的优势股。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