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战技巧 >> 文章正文

高估值低增长 昔日18连板辉煌难现!基因界腾讯怎么了?

加入日期:2018-4-11 11:09:4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4-11 11:09:42讯:

  在医药板块近期站上风口之后,各细分领域概念股,尤其是次新股可谓轮番飙涨,但同为次新医药股,曾被称作“基因界腾讯”的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股价却不涨反跌,令人大跌眼镜!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类独角兽龙头股,华大基因登陆A股市场后,曾录得连续18个涨停板,股价也飙至261.99元/股,一时可谓风光无两。

  而进入2018年,在医药股站上风口的背景下,其股价却一路下滑,今年以来已经跌近2成,表现与其他板块个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近半年未获机构关注业绩放缓早有迹象

  而有细心的投资者发现,华大基因已经有5个多月未获得机构关注,从2017年10月30日上海证券发布了一则《华大基因:业绩稳健,龙头优势明显》的研报后,尚无一家机构再发布关于华大基因的研报。

  有机构观点认为,华大基因股价逆市走弱,机构关注度低,业绩与估值不匹配可能是主要原因!

  4月9日晚,华大基因发布了《2018年的业绩预告》,让人大跌眼镜的是,2018年第一季度,华大基因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00.00万元—105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的幅度仅为0.62%—11.21%。

  这与上市前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上市前该公司招股说明书中记载,2017年第一季度华大基因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9441.63万元,同比增长25.71%,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7650.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2%。

  当然上市前利润增速放缓也不是没有迹象。公开数据信息显示,2015年和2016年的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62亿元和3.3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2.05%和26.93%。

  而到了2017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5亿元,同比增速降至18.86%,实现营业总收入20.95亿元,同比增长22.39%。

  而从去年10月30日最后一份研报之前的预测值看,华大基因的业绩增长是低于机构预测的。

  2017年10月26日财通证券给出的预测价来看,2017年华大基因预计会实现营业收入21.82亿元,预计实现净利润为4.19亿元。

  2017年10月27日天风证券给出的2017年营业收入预测值则为21.7亿元,净利润预测值为4.18亿元。

  百倍高估值存疑核心技术受制他人

  事实上市场对华大基因早有质疑。主要集中在华大基因是否拥有足够的技术来支撑目前的高市值。

  知名医药投资人、有“医药一哥”之称的德传医疗基金创始人姜广策曾称华大基因股价被高估,买其股票的投资者很可怜。

  看空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华大基因并没有所谓自己高科技含量核心技术,只是在2013年收购了CG公司测序仪的专利知识产权。

  与其说华大基因是靠技术致胜,不如说其是靠购买别人机器做服务更贴切,核心技术掌握在上游企业手中,华大基因永远都要受牵制,这样是赚不到大钱的。

  在基因产业链上,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医疗、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使用者,而号称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华大基因更多的是通过早置备国外先进设备建立起的行业地位。

  虽然华大基因号称业务贯穿上中下游,但其核心业务仍然是测序服务。有业内人士表示,华大基因所处的“基因测序与基因检测服务”行业属于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的中游,其上游为基因测序仪与试剂供应商,下游为医院、科研机构和受检者。

  当然也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业绩增速下滑并不足以判断公司未来的发展,团队一直都在关注华大基因,没有再继续发研报的原因在于尚未覆盖到这家公司。

  同类美企坐拥核心技术但估值仅46倍

  目前,上游的第二代基因检测仪器市场被国外几大龙头所垄断,2015年Illumina,Inc。、LifeTechnologies和PacificBiosciences在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中合共占据94%份额,上游的基因测序仪与试剂供应商企业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而华大基因收购CG,则相当于把测序巨头illumina逼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illumina自然不会把战略优先合作权给予华大,尤其是不会给华大优惠价格。而华大基因在近期还无法离开illumina的设备。

  此前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2016年,华大基因向Illumina采购的测序仪及试剂耗材占比分别达到了40.46%、44.27%和25.93%。

  另外成长型企业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研发投入也令资本市场倍感失望。华大基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如想象中的大。其招股说明显示,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内,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的增幅并不算大,研发费从1.31亿元增长为1.77亿元,而在2015年还出现了大幅下跌,仅为1.02亿元。

  姜广策认为,华大基因的估值应该是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来算,而非现有资产和盈利水平。

  同类企业中,华大基因可参照的只有美国公司Illumina,这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公司,但最数据显示,Illumina公司股价为230.18美元,虽然公司自2011年底以来,股价最高涨幅超600%,但其最新动态市盈率仅46倍。

  有券商分析师坦言:“尽管股价相比之前下降比较多,但是目前华大基因估值还是比较高,很难判断是否值得投资。”根据最新数据,截至4月10日收盘时的股价,华大基因的市盈率仍然高达168倍。

  国内同业竞争激烈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历年增长率来看,2014年以来多项政策放开,大大促进了基因检测的发展,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2015年、2016年增速分别为32.3%、44.1%、64.8%。

  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35%左右,2020年有望突破300亿,更长远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虽然市场增长潜力较大,但华大基因正面临同行们的强劲挑战。有机构数据显示,以中游测序服务为例,由于门槛较低、资金需求量不大,截至2017年中旬,市场上共有209家公司,其中按照疾病诊断流程分为,疾病预防与早筛(111家)、辅助疾病诊断(31家)和药物伴随诊断(67家)。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能够合法开展测序的临床业务种类并不多,主要包括产前筛查与诊断(NIPT)、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D)、肿瘤诊断与治疗等,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临床试点。其他如肿瘤遗传风险预测、猝死风险预测等处于“灰色地带”

  而在这些同行中,从华大基因出来创业公司对其压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家:贝瑞和康、诺禾致源和碳云科技。

  而贝瑞和康在NIPT市场中对华大产生威胁较大。业内有一个普遍说法,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共同占有NIPT市场90%以上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NIPT是华大基因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NIPT在内的生育健康业务收入9.29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54.62%。

  诺禾致源则在科技服务领域见长。诺禾致源创始人李瑞强曾表示,2015年科研服务国内市场收入达到3.5亿元,超越华大基因,成为业内最大的科研服务提供商。而在当年,华大基因基础科研类服务全球总收入为3.7亿元。

  如果说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在现有成熟市场与华大基因竞争,碳云科技则是在基因测序的未来市场上提前布局。2015年下半年,时任华大基因CEO王俊、华大科技CEO李英睿等人离职创办碳云科技,聚焦AI+基因大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华大未来产生冲击。

编辑: 来源:中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