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去杠杆不能以牺牲资本市场为代价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钮文新:去杠杆不能以牺牲资本市场为代价

加入日期:2017-4-26 8:53:43

  还好!央行正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我的理解,这是为了对冲监管去杠杆而导致的流动性收缩。但我同时看到,货币市场利率又开始不断上行,这说明央行对冲力度不够。而与之对应的市场现象是:股票市场暴跌,货币基金暴涨。说明,一方面监管去杠杆导致流动性缺口,拉高货币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央行不予足够的补充,任由货币市场利率上行,而导致货币投机、金融空转扩张。这是去杠杆?这是治理“三套利”?我怀疑其效果。

  还有媒体报道说:今年以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逐月收缩,从1月末到3月末短短两个月时间收缩1.1万亿,降幅达3%。的确,数据确实显示了这样的过程。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从1月份的34.8万亿元降低到3月份的33.7万亿元,期间降低1.1万亿元,或3%。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缩表——央行减低基础货币投放,那如果今年M2依然需要维系12%的增长——这个政府工作报告给定的目标,那意味着什么?货币乘数继续上升,可这是加杠杆呀!
  这就怪了。银监会要治理“三套利”,而央行却为“三套利”创造市场条件?银监会要金融去杠杆,但央行却往加杠杆方向努力?这是不是很大的自相矛盾?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这是中国货币政策长期“锁长放短”,而且还在“锁长放短”的必然后果。实际上,当年大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对冲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那现在,外汇占款减少,央行同样应当“降准”予以对冲。但央行没有这样做,而是以MLF的投放对冲外汇占款减少。这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结果。

  第一,当年央行在用“提准”方式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过程,已经长期“锁长放短”。现在该反向操作了,但央行没有,用MLF对冲外汇占款减少,这同样是“锁长放短”。我认为,这是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杠杆化、投机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只要央行不改变这样的方法,中国金融杠杆不可能降低,中国资本(港股3.73 -1.32%)市场不可能发达,金融“脱实向虚”不可能停止。这是本源性的问题、机制性的问题。

  第二,央行拒绝“降准”并以MLF取而代之,必然导致其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也同时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失去稳定的基础。只要央行减少短期流动性的投放,立即产生“缩表效应”,这是一种有利于“缩”而不利于“扩”的资产负债格局,使得“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极难获得正确的实施。现在,“缩”不是、“扩”也不是问题已经出现了。

  可以肯定地说:央行印钞过多,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现行法定存准率过高所致。所以,如果真为中国经济长远着想,那我恳请中央银行以“降准”取代MLF。

  第一,这样做是“锁短放长”,是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一方面可以让可以商业金融机构不至于越来越多地增加短期资金需要,减低资产与负债的错配,有利于它们做出长期资产的安排,这本身就是去杠杆;另一方面,激励资本市场,扩大股权融资,这更是金融去杠杆、企业去杠杆的根本之道;再有就是,这样做可以有效压低货币市场利率,压缩货币投机的生存空间,让更多的金融资源回归资本属性。

  第二,配合银监会的严格监管,真正构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

  我认为,如果中央银行不能意识到货币“锁长放短”操作的危害,那现在仅凭监管去杠杆,那势必将以牺牲资本市场为代价,其结果不仅是股市垮了,而且是中国实体经济乃至整体经济被摧毁。所以,我们力荐央行转变货币操作手法,从中国经济大局出发,从实体经济需要出发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不是“就金融论金融”。我们说,金融业也吃利差的行业,无所谓货币期限的长短,只要投出去,而且连本带息地收回来,钱就赚到手了,但过于短期的资金对实体经济有什么意义吗?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切不关注资本市场发育的金融行为,都是偏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行为;一切不生成资本的金融行为,都是导致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行为。所以,不顾及资本市场感受的一切金融管理行为都是错误的行为。 (金.融.界)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