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IPO加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IPO加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

加入日期:2017-1-21 8:31:48

  自去年12月以来IPO提速,每天发3只新股造成了A股四大指数均现大跌,尤其是1月16日,盘中出现了类似于去年初熔断时的400股跌停那一幕。

  对此,广大投资者愤怒指责这种扩容大跃进,恐慌性出逃盘越来越多,成交量连创地量,人们无不担心是否会出现股灾4.0版。而管理层和权威媒体却表示,IPO加速与股市下跌无关。

  扩容大跃进果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果真是与股市下跌无关吗?在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大局、资本市场成败、1.6亿投资者财富得失、金融风险会否集聚、国资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面前,我认为,有必要就上述问题与刘士余主席和权威媒体商榷。

  1、加大股权融资就等于IPO加速?

  加大股权融资,加大直接融资比例,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对此,广大投资者没有异议。问题是,股权融资是否就只有IPO这一项?答案是否定的。

  股权融资还包括: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二级市场上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优质资产整体上市、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让壳借壳、员工持股、用现金购买优质资产、通过再融资购买优质资产以及债券融资等。而现在仅仅局限于IPO,而忽视了二级市场上的各种形式股权融资,这显然是片面的。

  2、IPO加速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好举措吗?

  从一般意义上说,IPO确实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之一。但是,就中国股市实际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使IPO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大为走样。新股上市前,股权结构就存在着一股独大的严重缺陷,发行的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25%,有些只占总股本的10%,留下了大小非大量减持的后遗症。可以说是带病上市。

  大多数企业是通过IPO第一次圈钱,随后再次圈钱并快速暴富。一旦到解禁期就普遍减持,有的是清仓式减持,将从股市抽离的巨资交给富二代,到一线城市买豪宅、高消费,甚至转移到海外。例如,2011年上市的吉林永大,贡献的利润不到8000万元,但解禁后将股权减持得一股不剩,从市场抽走的资金达67.8亿之多。这才是真正的“野蛮人”!2016年,有1145家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了3600亿元,还有210名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了1400亿元。

  IPO已成了造就成千上万个十亿、百亿富豪的捷径,而接盘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则亏损累累,中国资本市场被伤害得连连熊市。请问,现在加速IPO,今后又会有多少同类情况发生?这种制度缺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对振兴实体经济究竟有什么好处?

  加速IPO说,确实可以从数字上给GDP做加法。例如去年新股融资1817亿元,似乎是支持了实体经济。但是,从总账上说则是因小失大。2016年市值缩水了2.33万亿,加上1817亿元的新股上市后涨3倍所增加的市值,和1.83万亿的再融资增加的市值,总共损失了4.71万亿,平摊到5046万持股账户,平均每户亏损9.31万元,由此导致影响消费支持实体经济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新股融资的1817亿与市值损失4.71万亿,得与失之比为1:26,请问,这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吗?

  3、加速IPO真的与股市下跌无关吗?

  最近,权威媒体接连发声,称IPO与股市下跌没有直接关系,此观点对吗?

  但凡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供求关系是商品市场各个领域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的走向。当供不应求的时候,股市就大涨;当供求平衡时,股市就是牛皮市;当供严重大于求时,股市就一路熊市。

  回顾中国股市历史上1992年的386点、1994年的325点、1996年的512点、2003年的1025点、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这6次停发新股,哪一次不是因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导致股市出现危机而作出的决定?哪一次不是因政策救市、股市上扬、恢复正常再重启IPO的?IPO节奏与股市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

  权威媒体反复强调,现在的新股发行是按市值配售,并且融资量较小,不可能对有50万亿市值的股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得出了“无关论”。

  我则可以列出加速IPO会直接导致股市下跌的路线图:
  IPO以每天发行3家加速发行——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恐慌心理和资金失血——市场接纳新股的资金越来越少——新股涨停板数逐步减少——新股定位价和市盈率越来越低——按比价效应将中小创和主板的小盘股估值和股价往下拖——网下配售新股的大户持有的沪市5000万和深市3000万锁定市值大幅缩水——市值损失远超过新股收益——许多大户放弃或减少锁定的市值并反手做空——网上申购新股的投资者也减少用于打新的市值——空方力量不断侵蚀多方力量——股市阴跌不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权威媒体文章连供求关系决定市场走向这么浅显的道理和事实都不顾,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他们在2015年4月13日4000多点时所发的《4000点只是牛市新的历史起点》的文章。

  4、股市规模有没有“极限容忍度”?

  从供求关系而言,任何股市在某一个特定阶段总是有极限度的。

  有117年历史的美国股市,十分重视股市的极限度,通过强有力的退市制度和并购重组,至今只保留了3800家上市公司。

  而只有26年的中国股市,至今已有3200家之多的上市公司。如若按现在每天发3家新股的速度,到今年年底,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就可以超过美国。这合乎中国国情吗?中国股市的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真的能承受源源不断的新股吗?

  再从投资者的市值分布状况来看,也不支持毫无节制的IPO大跃进。据中登公司数据显示,2016年末持仓户5046万,自然人占了99.85%。其中,24.4%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万元以下,48%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万元—10万元,21.3%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0万元—50万元,显然,中国股市池子里已经没有多少鱼了,再竭泽而渔实在是勉为其难。

  我认为,3000多家上市公司,应该是目前阶段的市场极限容忍度,实在不应该再搞扩容大跃进了!

  5、为什么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股市却连续7年熊冠全球?

  26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8.5%以上,始终居全球第一,但股市总是熊长牛短。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什么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欧债危机重灾区的欧洲各国股市连续7年走牛,屡创历史新高,唯经济最好的中国股市却连续7年熊冠全球?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7%,世界经济只增长1.9%,中国经济充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股市都走牛的情况下,为何熊途漫漫?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是我们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我认为关键是,对股市的功能做了错误的理解。

  股市除了融资功能以外,还包括投资功能、价值再发现功能、资源优化配资功能、反哺实体经济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投资者盈利功能等。

  20多年来中国股市的管理层,几乎都是强调融资功能第一。尽管管理层一任一任地换,但是以每年IPO数量的多少作为反映政绩的主要标志,好大喜功,这一点始终未变。而对于股市下跌、市值(包括国有股)损失、经济晴雨表失真、投资者利益巨亏等等,则不在考核之列。

  6、对IPO排长队企业怎么办?

  方星海副主席在达沃斯论坛期间对媒体说:中国不应该有那么多企业排长队等待上市,主要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没有到位。

  对此,市场有各种理解:一种解释是只要加快注册制改革,方便企业上市,就不会排长队了;另一种解释是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深层次改革,来消灭排长队等待上市的现象。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即加快注册制,无论在修改证券法的程序上没排上议事日程,还是在制定对造假者进行包括集体诉讼、经济赔偿的严厉法律制度上,都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首先,需规定上市前企业控股股东股权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多余的股权转为优先股,只能分红,不能抛售。这是检验企业上市是为了圈钱变现,还是做好长期从事实业的试金石。其次,规定企业上市后,三年内不得再融资。再次,规定企业若发生亏损,大小非便不得减持。又次,严格执行大小非每三个月减持不得超过1%的规定。最后,采取好人举手的办法,凡自认为企业具有行业领袖潜质的可站出来,接受专家委员会的审核,并承诺执行以上规定,准予优先上市。除此以外,要么到二级市场并购别的上市公司,要么被别人并购,要么到新三板去上市。这样排长队的“堰塞湖”就会烟消云散。

  我强烈要求,管理层对牵涉到每一个投资者切身利益的IPO加速问题,充分听取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意见,在民主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要到了扩容大跃进导致再一次股灾,才如梦初醒!

编辑: 来源:□.李.志.林.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