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风潮过后A股逐渐远离公司治理之殇_热点关注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文章正文

举牌风潮过后A股逐渐远离公司治理之殇

加入日期:2016-12-31 3:34:57

财经大IP的年终炒股总结,干货满满(学习) 2017年A股不得不说的秘密

  2016年A股市场昨日曲终,这一年监管加强,资金热涌。两者合力,改变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许多投资行为。尤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监管、公司和投资者不断博弈,这一年的故事远胜过去二十年。近期中国石油(行情601857,买入)、云南白药(行情000538,买入)等大企业混改的新闻,是公司治理领域的巨大突破,描绘了2017年公司发展和A股市场前景的美好预期。

  想到投资,一般的思路是公司业绩爆发增长,从而带来股价飙升,或者公司自有业务发力通过并购重组甚至卖壳来脱胎换骨。然而,对于外部股东投资者,公司治理水平才是投资决策的核心考量之一。公司治理算是个舶来品,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表述,我们借用中国古书《孙子兵法》里一句简单形容,就是“上下同欲者胜”。

  追溯至多年前的股权分置改革,改革前无论市场股价上天入地,但公司管理层自己却毫不在意,那时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无意在此掰历史,但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改革带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直至2007年下半年才结束。此后A股市场发展有很多热点和核心议题,不过公司治理一般不在此列。

  一直没有照搬公司治理的概念,是因为国内外几年前与现在的情况都不同。A股市场以前出现的公司治理乱象,主要是持股比例很高的大股东通过控制力安排人员,在与中小股东出现利益冲突时倾向自己,常见形式比如给予员工很高的福利待遇、过度分红等等。后来,部分聪明的资本玩家发现可以通过“金字塔”结构用很小的持股比例就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再通过违规担保、资金超额预付、不公允关联交易等形式,转移、占用上市公司的现金和财产。

  长年以来,通过“控制10%的股权”就可以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生态,并没有受到太多挑战。2014年也曾经发生一起外部股东争夺控股权的事件,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然而,许多品牌赫赫的A股公司经营业绩一直不温不火,市值也不小但远远达不到投资者预期。这些企业有的是国资企业,有的是民营企业,其中有些企业被批评过关联交易太多,但关联交易不多的企业似乎也差强人意。

  对于国资企业,不可能给所有高管赋以许多股权,只有适度股权激励和引入混改才是当前的双赢之道。对于民营企业,如果董监高持有的股份太少,那么他们将公司经营得再好,也真的只是在给众多外部投资者股东打工。特别是要考虑宏观经济和所属行业的运行压力,每年不要“过多”释放业绩,让业绩一年一年有序增长,才是董监高们最聪明的选择。

  席卷2016年全年的保险资金举牌风潮,正是看到了这些上市公司的价值与价格倒挂情况,最终监管部门出手设置新的规则。很难想象会有民间自有资金抢风头,挑战A股其他知名品牌上市公司,这一现象恐难在2017年复制。不过,2016年数十家A股公司纷纷修订公司章程设防“野蛮人”入侵,制定高管和员工的认购股份计划,已经大幅提高了内外部股东的利益一致性。

  “压业绩”的那些好公司,将持续在A股市场存在,怎么理解他们的投资价值就见仁见智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诉求与公司实控人的想法总会有距离,但实控人理应持有适当比例的股份,可以让距离也维持在适当的水平。这个比例无论是10%还是70%都容易出现治理问题,需要市场博弈与监管规则的最终平衡。安然事件后,美国制定了强调内部控制的《萨班斯法案》,经历了各种风波的A股也逐渐远离公司治理之殇。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