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安信披有鬼 中山证券20%股权悬案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中国宝安信披有鬼 中山证券20%股权悬案

加入日期:2013-3-27 18:15:28

  “中国宝安从来没有得到我们中山证券20%的股权,至于他在公告中为何提到会持有我们20%的股权,我们也是很疑惑。”中山证券总裁助理办公室主任杨睿华向21世纪网(微博)透露。

  对于漫天的质疑,中国宝安也从未对投资者做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澄清解释。对于3月25日的澄清公告,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国宝安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似乎总是不尽人意。

  从房地产、医药、锂电池、石墨烯、并购到举牌·····中国宝安似乎从来都不缺乏炒作题材。但尽管如此,中国宝安的每次炒作之举,都是“不得善终”。

  实际上,轮番炒作概念题材,助推股价飙升的背后,影射出的是中国宝安没有一个突出主营业务的支撑才是其不可承受之殇。

\

  中山证券20%股权悬案

  “中国宝安从来没有得到我们中山证券20%的股权,至于他在公告中为何提到会持有我们20%的股权,我们也是很疑惑。”中山证券总裁助理办公室主任杨睿华向21世纪网透露。

  然而,查证中国宝安历年公告,其定期报告均显示,公司持有中山证券20%的股权,此后,在2001年—2005年的中报及年报中,这一记载从未改变。

  但是根据工商资料显示,中山证券2001年至2005年的工商变更并未出现中国宝安持有20%股份的记录,但是根据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流程,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需先起草股权转让协议;再到到工商部门进行变更。

  杨睿华向21世纪网表示,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这个公司,我们之间如果真要说扯得上关系的话,那就只能是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的确有过合作,可是后来这次合作就无疾而终了,没有真正落实。至于为何会写到定期报告中,我们不清楚。

  当21世纪网进一步追问,这次合作的具体内容时,杨睿华表示:“我们并不否认的确是收到过中国宝安打给我账上600万元,有收购的意向,但是当时中山证券是属于中山市人行的,而且投资券商并不是你想投资就可以投资的,第一个要人行批准,第二个就是工商注册,当时情况是人行不批准,所以我们无法进行工商注册办理股权更改事项,持有20%股权一说是不成立的也是不存在的。”

  蹊跷的是,既然这20%股权不存在,中国宝安公司为何从2001年中期报告开始,就表明一直持有中山证券20%的股权,而按照当时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仅600万元。

  另外一方面,中国宝安又称,1996年,本公司将持有中山证券的原子公司安信财务顾问公司进行停业整顿,不再计入本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但是,中国宝安在2006年到2011年的中报以及年报中,其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栏,依然可见中山证券的影子。

  信披漏洞

  法邦网债权债务律师杨杰向21世纪网透露,因为中山证券不属于上市公司,所以中国宝安在定期报告里面说其持有20%股权,这个是不需要向证监会出具什么证明的,中国宝安当时肯定是把这部分投资作为他单方面的一个意向,而且可以列在财务报表里。

  北京金城同达律师事务所刘信平律师向21世纪网透露,因为中山证券是非上市公司,所以中国宝安在公告里面说其持有20%的股权一事,是不需要向证监会出具相关证明的,也不用走流程,上市公司自己在年报里面披露就可以了。

  诡异的是,如果当初600万的投资计入财务报表,为何中国宝安在历年的财务审计当中没有审计出来?

  “这里面就牵扯不止信息披露作假的问题,还有财务作假和审计不严的问题。”杨杰如是表示。

  随后21世纪网致电中国宝安董秘娄兵,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直到截稿时间,娄兵也并未作出任何回复。只是其办公室人员称,一切以公告为准。

  法邦网债权债务另外一个律师刘子若向21世纪网表示,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持有另外一个非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这块并没有什么规定,也不需要走什么流程,上市公司自己在年报里面披露就可以了,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信息披露作假的现象,这也是目前证监会在信息披露这块的漏洞。

  至于当时投资的600万元,杨睿华坦言,当时没有得到人行批准,这个程序最终也没有落实,紧接着中国宝安以子公司安信财务顾问公司的名义从我们这里又借了一笔钱出去,实际上我们就是一个债券跟债务的关系,跟股权扯不上任何股权关系。而且这是1995年发生的事情,很久远了。

  前后矛盾的是,中国宝安在之前的公告中一直都有提到股权问题,而在3月25日的澄清公告中,却改口并称该笔投资与中山证券对本公司所属子公司的债权相互抵顶,并于2005年将该项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1995年这个事就已经了解了,至于他们说2005年才将该项目全额计提减值准备,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们并不关注,也不关系怎么回事。”杨睿华如是表示。

  中国宝安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似乎总是不尽人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前的“石墨烯”与“磷矿”事件已经令其饱受质疑,且闹出了“研报门”等诸多闹剧,而信披违规更是早有前科,公司形象大打折扣。对于漫天的质疑,公司也从未对投资者做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澄清解释。

  “概念王”的中国宝安,从不缺乏题材炒作,屡屡将涉矿作为助推其股价飙升的“凶器”,即时这样,公司业绩无亮点可循。

  实际上,轮番炒作概念题材,助推股价飙升的背后,影射出的是中国宝安没有一个突出主营业务的支撑才是其不可承受之殇。

编辑: 来源: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