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外债总体安全未来仍需特别关注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短期外债总体安全未来仍需特别关注

加入日期:2011-12-31 10:55:33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1年9月末中国外债数据,截至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971.64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5076.25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72.81%。业内专家表示,短期外债占比上升不会影响我国外债安全,我国外债偿付能力较强。

  数据显示,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895.3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27.1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5076.25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72.81%,我国短期外债占比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呈连续增长态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超日前表示,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总外债余额年平均增速为11.7%,但短期外债年平均增速达18.2%,高于外债增长速度。

  业内专家表示,客观来看,近年来外债规模增长较快,在微观上形成了国内企业对境外资金的利用,缓解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微观经济主体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规模壮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调控背景下,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由于起步晚、资金不足,发展受到约束,在外部融资便利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了解,当前涉外债务融资的增多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些属于境内外关联企业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双方达成协议,通过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占用境外资金以此缓解境内企业资金不足,或外部资金借机进入境内进行套利活动;有些属于银行利用境内外分行之间的关系变相进行资金拆借,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经营效益。

  国际金融问题研究专家赵庆明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表示,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及金融机构“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越来越强,出口企业更乐于选择使用外币做交易,这是短期外债占比上升的原因之一。同时,在今年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境内融资难度增大,融资成本有所提高,而境外融资不仅相对容易,而且成本较低。“本外币之间的利差驱使部分企业将融资渠道由境内转向境外;银行为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不断拓展中间业务,海外代付、协议付款等贸易融资业务迅速发展,二者共同推动了涉外债务融资的快速增长。”中国银行(601988)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分析说。

  显而易见,短期外债激增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不断上升。从国际经验来看,短期外债占比在20%~25%之间属安全范围,目前来看,我国远高于这一水平。外债规模快速增长容易加大偿还风险,特别对于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债,易受国际市场影响,流动性风险较大。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乐观表示,从偿债率和债务率的指标来看,我国的外债负债率是可控和安全的。对于短期债务占比的升高,要看外债整体总量和结构,目前我国外债余额总额明显是偏低及可控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记者表示,一个国家外汇储备与外债总额的比率越低,它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越弱。虽然外汇储备过高会带来本币升值压力,但在应对短期国际资本冲击方面,外汇储备还是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作用。因此,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被认为是增加经济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足以覆盖短期外债余额风险的。

  国家外汇局也表示,从短期外债构成看,今年9月末,与贸易有关的信贷余额为3749.96亿美元,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3.87%,其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50.55%,银行贸易融资占23.32%。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大多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背景,其增长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基本上相适应,因此这部分短期外债占比上升不会影响我国外债安全。

  然而李超也强调,虽然我国外债偿付能力较强,但未来仍需要持续检测外债偿付、警惕偿付错位的可能性。同时,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扩大,也会带来一些特殊的人民币外债,需要关注。另外,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中,需要对短期外债特别关注,进行必要的管理管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短期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大。由于短期资本的过度波动可能导致一国资本与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因此建立跨境短期资本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就变得极为迫切。郭田勇表示,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短期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作为短期外债管理的重要手段,监测预警项目应贯穿于整个短期外债流程,从而实现对短期外债资金的流入、使用和流出等指标阀值监测、管理并及时进行相关信息反馈。短期外债监测预警体系要与现有的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相关联,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尽快完善短期外债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短期外债管理政策法规的系统化建设,进一步细化短期外债的管理方式、职责划分、管理程序、处罚手段等内容。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