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动态 >> 文章正文
 

首开潘利群:老国企谱新调
时间:2016-12-26 17:20:26

[摘要]潘利群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实现首开集团整体上市,把母公司的优质资产逐步装入首开股份。关于物业板块和海外业务,都有可能单独从集团里分拆上市

首开潘利群:老国企谱新调

(腾讯房产 陈海保 陈梦琴 发自北京)

冬日的景山公园,一片宁静。它东面有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边藏着一座闹中取静的院子,那是首开集团的神经中枢。

约好了上午10点,首开集团董事长潘利群准时步入会客厅。他自己端着一杯茶,走楼梯上到三楼。

面对摄像镜头,他稍微试了下音,我们就直奔主题。上任董事长一年半来,他很少接受媒体的专访,但偶尔会在一些重要论坛上谈及首开的战略。

采访国企高层时,大多数媒体会有这样的担心——内容偏正、空洞乏味。说实话,在采访前,其实我心里也没有底。

但很快,我发现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在长达90多分钟的对话里,潘利群敞开谈首开集团的战略,做到有问必答。包括我临时新增了的几个问题,他也乐意地答应了。

潘利群是“城市复兴官”概念的提出者。这不是他的新头衔,而是首开集团一个人格化的标签,这个概念高度契合了企业发展定位与城市发展阶段。

“它是一个整合资源者的角色。”他说城市复兴官不是一家企业能做到的,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对城市再开发。

作为北京市地产领域的国企龙头,首开集团当仁不让地担起城市更新的职责。自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城市建设是以增量市场为主导,忽略了对存量市场的关注。

在房地产转型的新时代,对存量市场再开发业务是一片新的蓝海,这也是首开集团的长远战略方向。潘利群给城市复兴官定下8个字的KPI,“复其所有,兴其所无”。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诞生于1980年的首开集团,是北京政策性用房的主要建设者,几乎每一次住房市场新政,首开都是走在最前列,比如,它曾是国内最早建设外销商品房的企业之一。

30多年过去了,很多社区的设施在老化,功能跟不上时代,潘利群思考更多的是,首开集团应如何尽可能地让北京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最近一年来,首开签约了500亿元的棚改项目,它们投资大、周期长,但收益比较稳定。“明后年还会加大规模。”他说。

现年53岁的潘利群,从政府官员、大学校长,再到国企掌门人,形成独特的领导气质。他祖籍浙江,但从小在后海的军队大院长大,对老北京文化情有独钟。退休后,他最想做的是,“看看能不能参与一些老北京文化的事情”。

但他绝不是古板的文化人,而是一位典型的新国企领导者,开明而锐意进取。当互联网+跨界流行,首开集团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风口,探索过用众筹方式来做地产金融业务。他喜欢关注流行元素,当被问及什么是“蓝瘦香菇”时,他不假思索地就答出来了。

掌舵一家资产过千亿的老国企,潘利群在做战略选择时,须有高超的平衡艺术和技巧,一边要承担国企应有的社会责任,一边要对上市公司首开股份的股东负责。所以,它的住宅业务,呈现出保障房、刚改房和高品质房三分天下的格局。未来,首开将统筹协调住宅、商业、产业三大板块。

如何做大做强首开集团?潘利群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是深耕北京市场,继续拓展国内重点城市;二是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布局,前不久发行了5亿美元债券;三是进军养老、租赁和众创空间等新兴行业。

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实现首开集团整体上市,把母公司的优质资产逐步装入首开股份。关于物业板块和海外业务,都有可能单独从集团里分拆上市。

与一些民企地产商靠收购做大企业不同,潘利群采取比较稳妥的合作方式。在2015年一次首开集团品牌发布会上,万科、保利、龙湖等北京公司一把手悉数前来捧场,它们皆是首开集团的生意伙伴。

那次,“一部首开史,半座北京城”的品牌口号正式亮相。据悉,首开在北京的开发面积已超过5000万平米,手上还握有大量存量资产,可用于做持有性经营。

“他们看中老牌国企的文化积淀。”在国有土地出让市场,首开在京拿地并没有特殊的政策优势。潘利群认为首开与伙伴们合作愉快的缘由,可能是“企业的一种情怀、一种感觉。”

最近几年,首开集团通过合纵连横的策略,与民企、央企等多元文化合作,展示出一个地方国企开放进取的姿态。而潘利群的言语间,处处透出一种包容、兼收并蓄的老北京文化范儿。

这几天,我无意中看到一则关于首开集团的跨版报纸广告,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在历史中建构新历史,站在历史的城墙上,决定新的起点与方向,承担这份厚重,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而这,正是一位京城城市复兴官应有的理想。

  • 上一页
  • 2
  • 下一页
  • 显示全文
作者: feixiang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