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迎来“iPhone4时刻”,荣耀Magic V2改变了什么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风险投资 >> 文章正文

折叠屏迎来“iPhone4时刻”,荣耀Magic V2改变了什么

加入日期:2023-7-12 23:58:18

折叠屏,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Counterpoint的预测显示,全球折叠屏市场将从去年的900万部增长73%至1600万部,而到2025年,这一品类将占高端市场40%-50%。

市场的火热反馈背后,折叠屏也已成为当下手机厂商们角力的焦点。

但另一个关键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当折叠屏成为厂商的“香饽饽”,手机品牌如何讲出新故事?又如何直面在高端手机市场上与苹果的竞争?

7月12日,荣耀携Magic V2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关于Magic V2的信息,在发布会前荣耀官方就已爆料不少:“折叠屏中的直板旗舰,直板机中的折叠旗舰。”

有业内人士指出:“Magic V2有望将当前国内手机市场,特别是高端手机市场带入一个新的周期。”

在发布会上正式揭晓这款产品之时,荣耀CEO赵明也难掩激动:

“以前折叠屏厚度是按照厘米来计算,荣耀Magic V2第一次把行业带入了‘毫米时代’”。

接连的产品惊喜之外,市场更好奇的是,折叠屏的未来究竟会向何处发展?

如果要问国产手机发布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答案一定是“友商”。和友商对比参数、功能,这似乎是每个品牌发布会上的“保留节目”。

但尽管友商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消费者面临的选择,又是相对单一的。

以至于在品牌力最强的高端手机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iPhone新机发布会年年被“骂”,但依然帮助苹果市值上了3万亿美元。

对于iPhone用户来说,他们即使想抛弃苹果,但可选择的手机太少了。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国产品牌甚至陷入了技术参数的盲目堆叠与价格内卷之中,从加码像素、充电功率,再到变着花样“折腾”摄像头,大创新没有,无效的小创新不断,不关注用户体验,只管是否比“友商先进”。

这背后或许是与手机品牌整体焦虑有关,但焦虑无助于创新。

反观荣耀Magic V2,则走了一条“用iPhone的魔法打败iPhone”的路。iPhone的出现,不是沿着诺基亚的路线“进步”,而是手机的“进化”。同样,荣耀Magic V2不是折叠屏的“进步”,而是“进化”——底层逻辑在于,荣耀Magic V2从“用户”的角度,重新架构了折叠屏的设计。

具体来说,所谓的“进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标杆”,另一个是“高维”。

首先是“标杆”。尽管折叠屏在过去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但在演进的过程中,重量,厚度,应用体验、价格等问题用户端的核心痛点,一直困扰其无法更好地迈向大众化。

而在性能上,荣耀Magic V2留给市场的第一印象,就是性能维度的“全能之作”。

在这款产品问世之前,折叠屏领域公认的旗舰,一直是华为的Mate X3。而荣耀Magic V2的震撼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是在重量、轻薄、屏幕、续航、智能化等诸多维度全面超越了前者。

在重量上,区别于其他手机品牌围绕系统或功能模块的单点“压缩”,荣耀Magic V2打破规则,从底层技术结构设计出发,将各零部件定制化到极限轻薄,大到电池,小到螺母,实现了整体的轻量化。

据了解,荣耀Magic V2达成了最轻231克的重量表现(荣耀Magic V2 PU版),这个数据,不仅全面领先于华为Mate X3(羽砂版)的241克,是一个比直板旗舰——240克的iPhone14 Pro MAX更轻的重量。

在减薄减重的过程中,“续航”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矛盾,这方面,荣耀Magic V2并没有选择“非此即彼”的设计思路,借助新的架构设计方案,他们将5000mAh的大容量青海湖电池放入了极薄的机身空间内,并最终实现了轻薄和续航体验的统一,对比之下,质量更重的Mate X3,电池容量却反而显得逊色(4800mAh)。

一系列的技术升级,也诠释了为何赵明很少提及“友商”的产品——单从性能层面看,荣耀Magic V2已经堪称是超越Mate X3的“最强折叠屏”,它不需要对比别的产品,而是荣耀留给智能手机市场今后对比的“标杆”。

这样的底气背后,源于荣耀Magic V2和友商折叠屏在底层逻辑上的差异——荣耀始终是从“用户角度”做产品。

无论是钛合金的铰链材料,还是3840Hz超高频PWM调光的屏幕,亦或是蝉翼仿生散热系统等技术的“升维”,都让荣耀Magic V2成为了行业内为数不多能带来“颠覆性体验”的产品。

而荣耀在这款产品上诸多研发思路重构,也有望为当下的折叠屏市场注入创新动能,并为整个折叠品品类从小众迈向大众化,创造新的契机。

如果说过去,安卓旗舰发布会的意义是“决出一个冠军,然后挑战苹果”,那么荣耀Magic V2的意义,或许就像赵明所说的那样:

“看完这部手机,你甚至已经不再期待iPhone 15。

和iPhone对决,这似乎是每一代安卓旗舰逃不过的宿命。

回首过去,苹果在智能化、交互体验和产品生态维度,的确开了行业先河,其优异的创新表现,也为自己构筑了深厚的“竞争壁垒”。

但苹果并非“无法被挑战”,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从iPhone 4的“跨时代领先”,到近几代产品,苹果在诸多细分技术环节的优势,正在被国产品牌逐渐反超,通信、续航等方面,更是已经成为了频频被市场吐槽的“短板”。

今天,难的不是在某一项技术上超越iPhone,而是如何系统性的对苹果发起挑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循序渐进的技术创新,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还在做胶卷的企业,不可能超过柯达;沉迷于燃油车的品牌,也永远不可能超过奔驰丰田。

颠覆性的挑战,往往来自于新的赛道,这也正是折叠屏品类被寄予厚望的原因。

今天,折叠屏赛道的前景,已经毋庸置疑,目前,除了苹果,包括三星、华为、联想、小米、OPPO、荣耀、vivo等一众品牌均已入局,主流厂商扎堆竞技,距离三星的全球首款折叠屏问世,仅仅只过去了两年时间。

赛道内部的火热相对应的,却是市场反响的“遇冷”。

一方面,由于折叠体验、重量、价格等一系列劣势,折叠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小众选择”,没有办法实现对旗舰直板机的“上位替代”,二者更多是作为应对不同需求的产品共存。

另一方面,赛道内部的创新方向也过于保守,从三星到华为,再到小米,折叠屏的1.0时代里,大部分品牌都还是围绕价格在做文章,从披着工业品外衣的奢侈品Mate X,到降价大师Mix Fold,折叠屏的价格一直在反复横跳,但留给用户的印象却乏善可陈,甚至出现了为了折叠而折叠的纵向折叠屏产品。

这样的现象背后,是许多品牌对于折叠屏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折叠屏创造的初衷,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富震撼力的显示体验,而不是把两台手机在物理层面做堆叠,类似的理念误区,让折叠品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折叠体验到智能交互,都达不到用户需求。

这基础上,如果说,折叠屏1.0时代,解决的是产品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2.0时代的产品,折叠屏产品真正走向大众的关键,就要在铰链、屏幕、续航等被诟病最多的环节里,带来迭代式的体验质变。

而从底层逻辑来看,在其他手机品牌还在深陷无意义内卷时,荣耀则是聚焦面向未来的技术生态与长远的产品规划,从这一点上说,与华为、苹果走在了同样正确的路上。

以铰链的材料选择为例,作为折叠屏厚度、重量的关键因素,铰链本该成为各大品牌“开卷”的方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过高的成本和研发门槛,却常常让厂商望而却步。

仅一款先进铰链的成本,就相当于一台低端智能机的价格,因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包括三星、OPPO在内的一些品牌,都在致力于“卷”铰链成本,而不是卷体验,诸如钛合金之类的理想铰链材料,更是常常难以通过品牌的成本和难度考量。

相比之下,荣耀Magic V2首次将钛金材质加入到铰链的轴盖部分,并应用在相对脆弱的中轴,为折叠屏提供了最坚实可靠的保护。仅如此,荣耀Magic V2系列还在铰链主体部分大量采用了全新荣耀自研盾构钢,有效平衡了智能手机的厚度与坚固。

正是这样不畏艰难、勇于突破的心态,最终帮助折叠屏产品实现了“毫米级”的厚度进化,和极致的轻量体验。

在OPPO、三星、华为等品牌的内折叠屏旗舰厚度普遍高达11mm以上的时候,荣耀Magic V2系列将折叠态的厚度直接突破10mm界限,减薄至9.9毫米——这几乎已经达到了直板手机的厚度控制水平。

除了折叠形态下的更胜一筹,一款优秀的折叠屏手机,留给人们更大的体验震撼,还在于展开屏幕的那一瞬间。这方面,目前国内具备内外双屏120Hz功能的产品,多采用LTPO+LTPS混搭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作为全球首款内外双屏均支持120Hz LTPO的折叠旗舰,荣耀Magic V2的双LTPO方案具备更出色的功耗和显示水准。

从这个角度来说,荣耀Magic V2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行业原有做折叠屏的思维逻辑,实现了折叠屏赛道的思维跃迁——折叠屏不是两台直板手机“二合一”,也不是堆料的“超大杯”,而是真正意义上从铰链、屏幕到续航都“更好的智能手机”。

从进步到进化,背后的推动是因为把折叠屏的使用者“人”放到了中心,而不是行业内友商们的参数比赛——力要用到关键处,只有重新认识“用户”,创新方向才不会偏。

今天,荣耀在折叠屏品类上,所奉献的精彩演出,离不开他们以“一生二”为核心,把直板机“一分为二”,在保留高端直板旗舰机身轻薄、长续航、护眼屏幕等标杆级体验的基础上,附加最强折叠屏价值体验,并最终打破直板机与折叠屏边界,铸就了“折叠屏中的直板手机,直板机中的折叠旗舰”。

从这个角度来说,荣耀Magic V2的创新,并不只是荣耀的前行一步,同样也是折叠屏手机找到全新出口,开启“主场时代”的关键一步。

在开启折叠屏“主场时代”的同时,迈入独立的第三个年头,荣耀也在迎来自己的主场。

从2020年与华为的“悲壮分手”,再到逆势完成困境反转,荣耀实现快速增长的背后,固然有着华为的影子,但在迈入独立后的第三年,从发布会的高光时刻里,可以清晰地看出荣耀“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从上游技术、到供应链整合再到品牌心智,今天荣耀不仅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更是已然凭借产品力,迈入了行业的“第一梯队”,成为了和华为、苹果比肩的品牌,并以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实现对行业格局的变革。

对荣耀来说,超越苹果不是唯一的目的,作为智能终端赛道“第一梯队”的一员,荣耀肩上承担的责任,还有引领国内手机品牌跨越低迷的消费周期,向着智能终端的未来持续演进。

而相较于初代iPhone、Mate X折叠屏为世界带来的震撼,未来,行业要想保持活力,必须重新开启创新的“质变周期”。毕竟,在漫长的摩尔时代,参数的量变和体验的质变,往往是交替进行。

什么是这一轮“创新周期”的关键词?

一个是“边界”。

一部手机发展史,其实就是不断打破“功能边界”的历史。

今天的智能手机融合了电话、相机、消费、甚至证件、社会服务等庞大的功能体系,每一次对新平台的融合与集成,都是一次融合边界,带来全新质感的过程。

这要求参与其中的品牌,必须具备相对全面的底层技术布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撬动智能手机体验、形态与生态的全新跃迁。

另一个则是“平衡”。

伴随着创新周期的深入,集中于智能手机赛道的资源和技术会越来越多,智能终端可以集成的功能是无限的,但手机的空间却是有限的。

计算、通讯、AI、摄影……庞大的技术链条背后,品牌如何靠什么平衡各块木板的长度,同样也决定着产品的“体验下限”。

对于前者,荣耀给出的答案是“体系化创新能力”,这一品牌对研发创新和基础研究持续的大手笔投入,正在依托具体产品的发布,逐渐显现成效。

研发投入手机品牌的“生死线”,荣耀始终坚持每年研发投入接近10%的营收,这是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的1.5-2倍。同时,荣耀的研发人员也已超过了8000人,研发人员占比超六成,这一庞大的技术团队实现了超过300的专利月申请量,荣耀不断夯实底层的创新护城河。

而对于后者,荣耀平衡创新的尺度,则是“用户”。

当下的荣耀,在屏幕、续航、通讯、拍照、安全、智慧化、外观等关键核心能力上,构建起围绕“以人为中心”战略的完整解决方案闭环。

这是一个“从用户痛点中来,到用户体验中去”的正向循环。

以荣耀Magic V2的屏幕体验端的技术为例,为解决OLED的“频闪”问题以及用户对护眼要求的提升,荣耀Magic V2是唯一将3840Hz高频PWM调光带到折叠屏上的产品。

同时,荣耀还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开发了行业的“动态光护眼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类自然光护眼功能。而在睡眠场景下荣耀Magic V2系列还支持助眠显示功能,让屏幕色温的变化匹配人体褪黑素分泌规律,降低了夜间使用电子屏幕对用户睡眠的影响。

本次发布会上,除了折叠屏的亮眼表现,荣耀对于用户的关怀,同样也在全新发布的荣耀手表4中,得到了体现。

回望过去,智能手表问世的这些年里,所搭载的功能已经日臻完善,除了测心率、计步,它甚至已经可以替代手机完成导航任务,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生活体验。

然而在通信和续航技术等基础体验环节,智能手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通信能力薄弱、隔三岔五充电,一系列表现都限制了这一品类的使用体验。

而最新发布的荣耀手表4,正是在这两个困扰用户的症结问题上,带来了直观改变。

在通信问题上,荣耀手表4作为行业首次搭载MagicOS的eSIM智能手表,依托MagicRing信任环,创造性的将“双卡双待”的能力赋予智能手表;而在令人头疼的续航问题上,荣耀手表4也依托自研的全新电源管理系统,“一主二协”的三芯架构,加上OS Turbo X引擎的智能调度,将智能手表续航正式带入了“两位数时代”。

频频涌现的高光产品背后,在一场发布会里,不只讲一款产品,而是分享一系列产品的迭代,和品牌对于智能化未来的思考,这在过去,是只有华为和苹果才有勇气做到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荣耀本次发布会不仅是产品的宣讲会,更是这一品牌面对新一轮创新周期的起点。

1973年4月,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在纽约街头打通了史上第一个面向民用领域的移动电话,被公认为是现代手机的开端。也就是从这一年算起,智能终端发展史至今已经将近50年。

摩托罗拉敲开了移动电话的门,诺基亚把模拟机做到了极致,而iPhone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格局。

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折叠屏手机的出现,不仅仅是手机外观形态的改变,它象征着手机行业变革的方向。

如今,创新旗帜交到了荣耀手里,实现划时代的思维跃迁,打破直板机与折叠屏边界,实现折叠屏的“品类模糊创新”,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让技术不断造福用户的体验,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荣耀努力前行的价值所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