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刚拿融资却传降薪 AI落地拓展存难题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投资互联网 >> 文章正文

云从科技刚拿融资却传降薪 AI落地拓展存难题

加入日期:2020-5-23 10:31:41

本报记者 陈溢波 李正豪 北京报道

近日,“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从科技”)对外宣称已完成新一轮18亿元人民币融资。在2019年6月的上一轮融资之后,市场传言云从科技估值已高达230亿元。

而几乎与融资“好消息”同时出现的,还有网络上出现的云从科技“降薪”传闻。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通过多方了解获悉,云从科技“降薪”主要是由于奖金激励机制调整造成的。虽然此次被调整的员工每月到账工资额确实要比调整之前变少了,但云从科技方面回应记者采访表示,这并不是“降薪”,只是调整了绩效工资发放方式。

另据云从科技方面介绍,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将AI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广向现有的金融、安防、交通、商业四大业务板块。不过,对于自今年开始成为云从科技主营业务的智慧商业板块,记者近日与多位受访者沟通了解到,AI技术公司在该领域进行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时,很容易遇到同质化竞争的情况,另外这类公司对智慧商业的应用场景理解得也不够深刻。

融资与“降薪”传闻

云从科技本轮融资金额18亿元,投资方包括工商银行(601398,股吧)、 海尔 金控等国资背景股东。据了解,本轮融资之后,云从科技或将在2020年底之前冲击科创板,但是也不排除在创业板上市的可能。

云从科技官方对记者表示,“关于上市问题无公开信息透露,只能说我们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针对云从科技“降薪”传闻,记者近日联系到数位云从科技员工,对方称,当初与云从科技签合同时,公司把工资中的20%算作绩效,这部分绩效原本应该在年初发放,如今却说需要等到年底发放,给人感觉是“公司没钱了”。

云从科技方面回应称,这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

有员工担心,今年“如果中间离职或绩效低,或许就拿不到(之前的)绩效工资了”。对此,云从科技方面回应,“绩效分为季度、年度、战略专项,所以如果年底前离职,拿不到绩效是无稽之谈。员工即便在季度奖金发放前离职,也可以实时计算出自己的奖金包,离职的时候也能计算,但前提是绩效考核为正常及以上”。

云从科技方面还表示,“网络上的降薪传闻,是由离职半年的前员工,以及绩效不达标即将离职的两名员工发布的,两人发布了100余条谣言信息,现已自行删除”。

对于上述员工提及的“奖金激励制度的变更,使得绩效工资推迟发放,这变成了一种变相的降薪”。云从科技方面也表示,确实在这种制度下,被调整的员工每个月到手工资收入要比改革前少,但“降薪”的说法不对,公司只是改了绩效奖金机制。

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员工薪酬发放方式的调整,不能算是“降薪”,很多公司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激励制度,核心目的应该是要驱动公司业务增长。对于员工来说,在新的制度下,如果员工考核结果好,绩效一般会高。

押宝智慧商业

云从科技方面告诉记者,在完成新一轮融资之后,该公司将会在人机协同技术闭环的打造、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拓展方面发力,重点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安防)、智慧交通(客运物流、机场等)、智慧商业(泛商业、购物中心、4S店、连锁店、教育、园区等)四大业务板块。

云从科技AI技术最早主要是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安防)领域落地,201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的智慧商业板块,但据记者了解,该板块创造的营收已经开始超过原来的两个业务板块,成为当前主营业务。

在智慧商业业务板块,云从更多聚焦在购物中心和汽车4S店。云从科技相关发言人介绍,比如在汽车4S店领域,该公司的市场基本上已遍布全国,“一般是跟汽车集团来合作,都是汽车集团采购我们的一些设备,比如捷豹、路虎、东风日产、一汽大众等,都是我们已经在合作的客户”。以东风日产为例,云从科技已与其几百家门店展开了合作。

在购物中心细分市场,云从科技目前对外公布的合作客户主要包括小米之家、国美等品牌的线下门店。在智慧商业领域,云从科技当前已与超过4万家门店进行了合作,服务了2千万的汽车车主。

对于为何选择进军智慧商业领域,前述相关发言人表示,之所以在公司成立两年多后才进入这一领域,是因为与安防、金融领域相比,后者更贴近民生,商业则更多是在这之后满足人们更高质量生活需求的领域。

“进军智慧商业是根据商业逻辑进行,金融-支付-泛商业,安防-社区-泛安防,企业要发展,必须根据战略逻辑扩张。”云从科技方面告诉记者。

该发言人还否认了云从科技选择进军商业板块,与安防、金融等领域AI落地竞争白热化、市场空间变小有关的市场传言。

该发言人表示,“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还没有到市场完全饱和的状态,各大厂商都在用非常成熟和完善的技术来做,都还在不断进步,并不存在互相争夺市场的状态。”

“我们选择开拓智慧商业领域,是想用技术手段帮助商业实现精准营销。当时进入这个市场,也并不容易,因为没有人进入,也就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需要自己去摸索。”该人士表示。

落地行业存短板

安惠投资基金经理李智佳告诉记者,在AI技术最先商业化的安防等行业,市场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因为安防行业的AI玩家既有海康威视(002415,股吧)、大华股份(002236,股吧)等传统厂商,也有一些AI技术公司。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车宁也对记者表示,比如在金融板块,市场空间确实已经比较难再拓展,对于AI技术公司来说,开拓一些新的赛道、加速AI技术在更多行业普及是正确的做法。

李智佳还提到,商业领域对于AI技术的需求面相当大,这个市场没有太多玩家,相对来说是一片蓝海。

车宁却认为,在商业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是传统上推广数字化的公司,这些公司更有积累,智慧商业领域更看重玩家对行业的深度理解,以及将AI技术与本行业结合应用的程度,如果只是一个技术提供方,“我并不看好”。

在车宁看来,目前AI行业很多技术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落地,都存在对场景的理解不强的问题,以及实际技术并没有那么有效的问题。

他还提到,以智慧商业为例,AI行业里面的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趋同,“同质化色彩浓厚”。

“虽然大多数AI公司在每个时间点都有一个重点业务方向,但把时间线拉长,却发现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其实还是应该去找到自己独具特色的业务领域,然后深耕下去。另外,还要形成一个机制,真正摆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是一家AI技术公司,与商业机构或金融机构合作,既可以是商业性的,也可以是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大家一块打磨产品。这类公司不应该在营销上花费太多精力,踏踏实实做产品,这个产品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细分市场的理解,技术与场景结合,最后形成产品能力,这才是AI技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车宁表示。

李智佳认为,大多数AI行业公司还存在另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还是解决方案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平台驱动型的,虽然解决方案驱动有助于更快地获取收入,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市场空间的增长潜力有限,并且还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