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企业IPO竞速 迎2021产业大年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投资互联网 >> 文章正文

人工智能企业IPO竞速 迎2021产业大年

加入日期:2020-12-31 17:40:34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2020年,人工智能(AI)产业究竟有多“火”?从近期AI领军企业争抢IPO上市的步幅明显加大就可见一斑。2020年7月20日,成立仅5年的寒武纪(688256.SH)成功登陆科创板,抢下“AI芯片第一股”桂冠,已然开启了AI公司上市大潮的闸门。随后,尤其在11~12月里,海天瑞声、云知声、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格灵深瞳6家AI公司的IPO动作密集推进实质性阶段。除此之外,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第四范式、地平线、思必驰、壁仞科技等也蠢蠢欲动,在业务加快“跑马圈地”的同时掷出融资动作或上市意愿。

从市场来看,2020年人工智能不再只停留在技术积累、概念炒作,而是进入场景落地的兑现阶段。兴业证券(601377,股吧)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2021年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方向,并与5G建设交相辉映。”

人工智能火热的B面,则是AI企业普遍面临的商业化难题,无论是已经上市的寒武纪,还是已披露招股书的其他公司,几乎都处于“烧钱”亏损状态。2020年,AI企业调整并越来越明晰业务重点,向“刚需”更强的应用场景和细分赛道加码发力,尽管商业化前景仍然存在很大变数,但业界认为,AI玩家的竞赛已进入“下半场”,随着差异化深耕垂直市场,AI的商业化难题或将在少数热点行业迎来破局,当然,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市场的洗牌,一些缺乏资金能力、技术实力、品牌运营等资源的企业或被淘汰出局。

IPO步伐加快 资本动作频频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可谓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志性事件,这家三年亏损16亿元的公司,从申请上市到同意注册前后还不足3个月,通关速度之快引发业界关注。尽管相比上市伊始一度上探千亿元大关,目前公司市值几近“腰斩”,但却让AI企业看到了IPO的窗口已然打开。

根据证监会官方披露,2020年11~12月间,海天瑞声已获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依图科技、云知声、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均已进入科创板上市问询或受理阶段,另一家格灵深瞳表示已开启上市辅导。除此之外,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第四范式、思必驰等企业也陆续传出推进上市事宜的风声。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颐指出,对于AI企业来说,当下可以说是上市的好时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创板相对宽松的环境,准入门槛较低,能够助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企业上市意味着打开募集资金的通道,能够在技术研发创新、行业应用落地、市场推广等方面获得持续的成长。

二级市场如此热闹,一级市场更是火热异常。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股权融资事件超过600起,其中已披露的、融资规模在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有25起,还有70余家AI公司在2020年完成两轮及以上融资。天眼查方面的提供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去年投资了包括燧原科技、标贝科技等7家AI公司,这一数字与2019年持平,近两年对AI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往年。而阿里巴巴2020年在AI领域鲜少出手,是因为2018~2019年间已密集布局,在寒武纪、商汤科技等多家AI独角兽的投资名单中均能见到阿里巴巴的身影。

人工智能市场之所以爆发,国家政策的支持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人工智能。2020年上半年,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七大领域,其中之一便是人工智能。记者注意到,包括科大讯飞(002230,股吧)、寒武纪、云从科技、依图科技等多家AI企业的公告或招股书中均提及了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内容。

亏损成常态 向纵深处“掘金”

根据已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持续亏损成为AI企业的“家常便饭”。记者整理数据发现,以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为统计周期,依图科技累计亏损额为72.86亿元,云从科技亏损额为23.85亿元,云知声、云天励飞的这一数字分别为7.91亿元、7.63亿元。

人工智能企业何时才能走出持续亏损的泥潭?截止到目前,仅有云从科技方面表示:“虽然公司处于亏损阶段,但仍在高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两三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不过,这一目标能否达成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事实上,人工智能行业范畴涵盖的细分领域非常广阔,IT桔子将人工智能产业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层。截止到2020年10月,在IT桔子数据库里,国内AI公司总量为5560家,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公司比例分别为7%、31%和62%。不难看出,各垂直行业场景的AI解决方案作为最接近企业客户、大众消费者的环节,是AI企业数量最多的层面,“AI+”正在向工业、交通、金融、安防、教育、零售等全领域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以AI技术起家的企业在2020年几乎都不再将自身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公司,而是调整战略或更加明晰方向,向基础层或行业应用层更纵深处探索。比如作为算力基础核心的AI芯片领域,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下,吸引了包括华为、寒武纪、云知声、依图科技、地平线、思必驰等参战,一时之间“造芯运动”声势浩大。与此同时,像云从科技、第四范式则押宝在AI操作系统上,云从科技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收入贡献占比已达到46.61%。而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小米等则向AIoT(即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落地融合)加码。去年10月,旷视在智慧物流战略发布会上一口气发布了7款智慧物流硬件新产品,而商汤科技在全国各地政企客户持续打开局面。很明显,曾被业界冠以“AI四小龙”称号的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四家公司在2020年已呈现分流趋势,在人工智能的“下半场”已然调整了发力的重点和方向。

“商业化是任何一家商业公司都优先考虑的问题,AI公司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或场景走,解决的是产品服务的价值宽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也更有利于在资本市场讲好故事吸引投资者,这是AI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一位来自某券商的消息人士如是说道。

法律挑战与安全隐忧凸显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大规模应用,测温、隔离、诊疗、配送等各个环节,用户对AI的感知不再只停留在想象中,意识到了AI技术的社会价值,出入闸机、人脸支付、社交软件、手机解锁、金融服务等越来越多地落地应用AI技术。然而,社会公众对AI技术应用的担忧也与日俱增,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2020年9月,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口误”风波撕开了人脸信息滥用的一道口子,两个月后,一则“戴头盔看房子”的短视频走红社交网络,更是戏剧性地展现了公众担忧人脸信息泄露甚至被倒卖的不安全感,而后在12月,多名演艺圈人士的健康宝照片在网上被打包出售,1元即可买到100张照片。面对线上、线下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社会公众的焦虑与担忧愈加强烈。

目前人脸识别等AI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数据隐私保护,主要靠企业自觉或行业自律。对此,谦询智库联合创始人龚斌指出,AI企业要消纳过高的估值,在变现压力下难保不会过界滥用或交易用户隐私数据,所以光靠自觉自律是不靠谱的。要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首先还是要从立法和监管着手,配套法律要跟进技术的发展;其次是加强企业的数据治理,从标准规范、技术要求到监管合规落实到位,确保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不被滥用;再次是加强公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最后是通过新的技术创新应对技术滥用,比如金融机构采用新的反欺诈技术在信审、KYC环节防范身份盗用,企业采用网络安全和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存储和使用的过程安全,政府采用新型监管科技对企业进行更有效监督。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京立指出,人脸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安全的范畴,受到《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2021年起施行的《民法典》的保护。2019年10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出炉,提及了公共场所中个人信息采集、处理的规则,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该为维护公共安全所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等。这预示着国家层面关于包括人脸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配套法律在不断严格和完善,未来立法一旦落地,将对于规范商业行为、打击信息“黑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