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蓝小康:如果都从博弈中赚钱最终对“系统”是一种伤害_基金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分析 >> 文章正文

中欧基金蓝小康:如果都从博弈中赚钱最终对“系统”是一种伤害

加入日期:2023-5-22 7:00:5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5-22 7:00:55讯: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芊

“投资是要有价值观的。”在和中欧基金价值组基金经理蓝小康的对话中,价值观的部分是他特别想和记者分享的。

从化工实验室走向金融投研岗十多年,蓝小康坦言自己现在身上仍有科研时的影子。他说自己始终谨记要“赚本分的钱,赚企业经营的钱,少赚股票泡沫的钱。”

作为价值平衡型基金经理,蓝小康的能力圈是自上而下自然筛选出来的,他擅长从生态链的角度想问题,见树木,也见森林。分散化的投资、严苛的选股要求、对风险收益比的注重,让他极少在个股上犯错。对于今年的布局方向,蓝小康明确地给出了“中特估”、高股息、上游资源三大关键词。他认为,现阶段市场定价偏低估,布局具有上述多重属性的资产可谓恰逢其时。

“投资要赚本分的钱”

证券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你的投研从业经历。

蓝小康:我是2011年7月份正式入行,到现在从业快12年了。2012年初,我加入新华基金,从事轻工行业的研究,此后,我曾在APS(毕盛资产)担任投资经理,也曾在私募担任研究总监。2016年底,我加入中欧基金,开始从事组合基金的管理。

选择做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为投资工作和人性是相通的。我对社会学,对人性的理解会好一些,比较喜欢思考哲学问题,也喜欢读历史。尽管我从科研转向了金融,但科研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做金融投资的工作时,我也秉承做科研时本分、踏实的原则,尽可能地对客户,对社会有个交代。

证券时报记者:你的投资价值观是怎样的?

蓝小康:我的价值观是“赚本分的钱,赚企业经营的钱,少赚股票泡沫的钱”。我认为,如果所有人都是从博弈中赚钱,最终对系统是一种伤害。人在谋生的时候,是有道德约束甚至有法律约束的,做投资也一样。投资是要有价值观的,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收益来得不本分、无规律,那对于客户来讲,就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投资经理。

另外就是投资的时候要关注成本。有些时候,市场觉得某个东西很性感,就直接投了,不管成本,只想做短期博弈。从长周期来看,这些操作都会带来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请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你的投资风格。

蓝小康:第一,长期确定性。在过去的6年中,无论是复合收益、年度胜率还是波动率,我都追求优于市场平均值——收益更高,波动更小,战胜市场的确定性更高。第二,我是价值平衡型基金经理。第三,我坚持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

证券时报记者:你的投资框架是怎样的?

蓝小康:投资框架主要是两个维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我会以中长期较好的绝对收益作为投资目标,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最具风险收益比的标的。

自上而下的维度是选择资产的过程,即未来三到五年内,在消费和医药、金融、周期、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和高端制造几类资产里选出风险收益比更好的。自下而上的维度是从企业出发做投资。选股逻辑上,一是看企业的整体空间,盈利能力能否持续提升,团队是不是行业里最好的团队;二是看企业风险,比如高质押率、投资混乱、管理人员不诚信等。对于出现过重大风险的公司,我会非常谨慎,因为企业文化是较难快速改变的。

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证券时报记者:你对自己能力圈的认知是怎样的?

蓝小康:我的能力圈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框架自然筛选出来的,尤其是消费、医药、周期、金融这几个行业,典型服从于宏观经济总量。这套系统的本质是金融业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即M_[2]的扩张。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无论是消费、医药、互联网还是能源、金融、房地产,这些产业都身处同一个系统内,在定价上也有相关性,不断地价值回归,我自己称其为“系统均衡”。

这里面稍微有点例外的是TMT和高端制造,在快速发展阶段,这些新兴行业和宏观的相关性会比较低。不过,当产业渗透率足够高时,这些产业也会融入系统。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我会从整个生态链的角度去思考,这种商业模式能否健康地循环下去。这种思考模式对事物的理解通常不容易犯大错,不太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风险中。

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一下你的选股逻辑和步骤。

蓝小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经营层面,二是估值层面。

公司经营层面,成长空间是第一指标,我会选择能够获得较好现金回报的商业模式;周期属性是第二指标,我会判断现在是周期的低点还是高点,未来三五年的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公司本身的竞争力是第三指标,我会思考公司能否提高市占率,提升盈利能力;最后是风险因素。这几项指标都可以从调研、报表这些基本工作中得到答案。

估值层面,虽然本质都是自由现金流折现,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使用的变形的估值体系是不一样的。对于传统行业,就用相对短久期的PB-ROE模型、PE模型;对于长久期资产,就用DCF模型。比如钢铁、有色、煤炭这些历史上盈利高波动的行业,我会判断三五年的景气周期,对公司进行折现。

在此基础上,就是全市场选股,同时在行业层面做到均衡,完成风险分散。当然,前提是不同板块的预期收益差不多,为均衡而均衡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每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比特征差异较大,我就会做一些偏配。

证券时报记者:你的特点是不是不求单年度极致业绩?另外,你是如何做到高胜率的?

蓝小康: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对系统的理解,对资产的选择,对宏观的理解,总体执行度是比较高的。我们有一套比较好的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选出更好的那类资产。第二,我们对个股在基本面,公司层面和估值层面都有严苛的要求,所以在个股上犯错的概率较低。至于不追求单年度极致业绩这件事,只是这几年的结果而已,在未来一些年份,我觉得我也可能创造出较好的业绩。从过程上来说,我们不追求极致,在股票泡沫很大的时候,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不去追逐趋势。我对自己的期待就是熊市少回撤,牛市不跑输。

现阶段市场定价偏低估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2023年的市场主线,你怎么看?

蓝小康:我认为今年人工智能、“中特估”、高股息、上游资源这些是比较重要的。现阶段人工智能可能不太适合我们这类风格的投资者介入,其他几个方向我会持续关注。

对于“中特估”细分的行业,我重点看好建筑、“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运营商,还有高股息里的石油石化,以及一些重资产的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铁路以及大金融。上述行业都具有交叉属性,既是高股息,又是“中特估”。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建、房地产、制造业这些方向上的增量是比较明确的,成长属性被打开了,估值又比较低,商业模式里的不利因素,比如盈利、质量等也在改善。对于金融,首先板块整体估值过低,其次具备高股息的特征,另外我们也提出了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因此,银行这个板块也是看好的。

宏观上,我倾向于认为,今年全年的宏观经济会比市场现在的预期要好,市场现阶段的定价和宏观经济的情况相比或许是低估的。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