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收益 对等与不对等? 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学校 >> 文章正文

风险与收益 对等与不对等?

加入日期:2017-8-22 15:51:40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基民柠檬。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就像消费的时候要考虑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一样,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不可回避。

  矛盾的对立面

  作为投资者,肯定是厌恶风险,喜爱收益的,这种心态恰恰是一种对于不对等的偏爱,就像你买手机,既要性能高,又要价格低,人嘛,都这样,但是你也必须得想想这样的手机,厂家怎么赚钱?它又不是活雷锋,高配低价为人民服务。

  作为资管产品的管理方和销售方,为了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肯定要投其所好,制造“不对等”,就犹如大家所能看到的一些高配低价的性价比神机,除了想在市场上打出名号不计成本投入的新厂商,基本都是具有拥有一些看不见的隐忧的,也就是买的没有卖的精。

  都在追求所谓的不对等,这不就和谐了吗?可是这怎么能和谐!

  所以监管就是追求公平公正的,就是打击不对等。

  不对等的世界

  时间就是这么快,可能已经有人忘了万能险吧?这就是保险公司做出来的一款典型的收益风险不对等的产品,不仅保本还拥有最低收益率保证,并且具有极高的收益预期,当年可是抢占了大量市场,多家保险公司靠这激进的策略迅速发展壮大。

  网贷是互联网金融的新发明,也是典型的风险收益不对等的产品,由于没有权威认证,并且看不见摸不着,信息披露再多其实还是不全,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确切地了解到自己所承担的风险,为了让投资者放心,自然就出现了很多手段,也就是增信措施,担保、履约险、风险准备金等等,营造出来的氛围就是保障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货币基金看起来最不像不对等的产品,但是这里也是存在隐性的“保本”的,虽然明面上不说,但是负收益是绝对的禁区,天塌之前必须要力挽狂澜。

  最大也是最后的不对等就是银行理财产品了,尤其是非保本有预期收益类型的,将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划等号,稳定了投资者的心,但是实际上这个等号是靠转移利润来调整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吴晓灵近日就表示;不保本产品又保预期收益,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银行理财产品近30万亿,我们应该对此统一认识、新老划断、正本清源。只要是明示保本保收益,尽管这个收益是浮动的,但是已经认定为结构性存款。银行不保本但是又有预期收益的产品应该是属于集合投资计划。但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往往在预期收益产品上有了亏损的时候,拿自己的利润在进行弥补,而达到预期收益。一旦这个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收益的那些作为银行的利润计入自己的账中,他认为因为我们过去有亏损的我们垫了,那么有盈利应该归我。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全部的收益都归客户,银行只应该收取管理费用。现在对市场的刚性兑付的误导,对市场产品性质的混淆,关键就在于银行有预期收益但是又不保本的产品。

  这里提到的刚性兑付就是不对等的体现,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的收益在投资的时候就确定了,而不是投资结束的时候才确定,这是枉顾市场变化的,也是目前监管极力打击的,万能险被强监管,线下之外渠道基本销声匿迹,网贷也在监管之下更加规范、收益也越来越低,货币基金频出新规降低运作风险,最后银行理财也被批,风险和收益的错位就此要终结或者暂告一段落?

  专业创造价值

  靠刚兑来吸引客户,是资管方无奈又无能的举措,最终还是要回到专业能力上来的,收益最终要归结于能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民柠檬

(责任编辑:于振冬 HF103)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