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基金能赚大钱吗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学校 >> 文章正文

聪明基金能赚大钱吗

加入日期:2013-7-4 10:15:40

  7月2日, 周二。昨天探讨了“聪明beta”(Smart beta)基金,部分读者似乎颇感兴趣。无独有偶,老毕发现一篇发自易亚投资的文章,同样以主动和被动投资策略为主题,文内述及美国和香港近年皆出现一些号称“策略型”的指数,立足于此的投资产品相继面世。

  “策略指数”的编制者,以较主动的方式筛选成分股和决定其权重,有别于按市值加权的计算方法。老毕若没有猜错,易亚投资口中的“策略型指数”,跟昨天拙作谈及的“聪明beta”指数,分别仅在名号,所指实为同一类投资产品。

  昨天执笔写这话题时,老毕并未特别在意本地情况,经此文一提,恍然大悟,原来香港于这方面并不滞后,美国有的,此间早已不缺。既然对“聪明beta”感兴趣者颇不乏人,而投资者在香港也能买到集主动与被动于一身的策略型指数产品,昨文蜻蜓点水,在实例上并无建树,何妨多添一笔,围绕“聪明beta”基金的利弊长短,来个深入浅出的介绍。

  由于指数成分和权重计算方法由设计者自定,纳入哪些板块股份以至个别指数成员占组合比重若何,发挥空间多的是;富想像力的指数设计师,大可因时制宜,引导资金流入当时得令的策略,令惯于凭往绩决定买什么的投资者趋之若鹜。

  往绩陷阱

  有意押注聪明beta策略型指数基金的朋友,有两点必须格外留神:第一,Smart beta基金的附加值,来自指数设计者主动追求的因素溢价,由此而生的策略取向是否足以让基金跑赢大市,绝不能只看一时的回报表现。换句话说,主动追求特定因素溢价的策略指数,即使有十年跑赢大市的往绩,亦不意味着立足于此的基金,未来十年优势可保。

  第二,与第一点相通,近年才兴起的策略型指数基金,可供参考的回报表现,大都立足于覆盖期短则十年、长则十五年的回溯测试,投资者若因测试结果优异,决定押重注于某只Smart beta基金,很易受往绩误导。

  举个例子,过去十年尤其金融海啸以来的五年,市场避险意识大增,投资者对现金流稳定、派息可测性高的股票另眼相看。“闷股”固然不及科网“疯癫”,但以估值而论,这类防守性强的股份,不少已达前所未见的水平;在超低息环境推波助澜下,企业盈利增长追不上股价升幅,“闷股”变得越来越贵。近期美国债息抽升,所谓的“高息股”大幅调整,率先跌个四脚朝天,大家应该记忆犹新。

  反过来看,上世纪最后三四年,科网狂潮如火如荼,估值不必有凭有据,全仗市场对业务前景的想像,公司眼下是否有钱赚、派不派息,投资者毫不在乎。

  不难理解,带“价值”倾向的策略型指数基金,过去五至十年受惠于防守股在组合内权重偏高,于价值股占上风的这个时期得形势之助,覆盖面只有十年的回溯测试,焉有不彰显其“聪明过人”之理?

  同一道理,长达二三十年的测试结果,由于覆盖面伸延至上世纪九十以至八十年代,基于投资潮流的兴衰、经济周期的涨退,“价值”取向强烈的策略型指数,回报表现可能马上走样,相对于主打动力策略的对手,优势是否仍然能保,要做过覆盖期较长的回溯测试,方有答案。

  不幸的是,目前流行的策略型指数基金,供应商向投资大众出示的回溯测试结果,覆盖面皆在十至十五年之间,以此作参考,须防追逐近绩的片面性。

  自由发挥因此失彼

  正如前述,“聪明beta”指数的组成和权重,由设计者自定,同样高举低波动旗帜的策略型指数,成分股可以大异其趣。

  试举二例:一、标普500低波动指数,对板块权重不设任何限制。自由发挥的结果是,两个板块(公用事业和日用消费品)包办六成指数比重。二、MSCI最低波动指数,恰好反其道而行,对板块设下严格限制,没有一个可以偏离按市值计算比重的传统指数多于5%。

  不难想像,以上第一种策略型指数,注码过度集中于一两个板块,对风险的看法亦流于单向,忽略了volatility以外的风险因素,以致公用事业和日用消费品两个历史波动性低的板块,合起来已占投资组合六成。

  第二种策略型基金刚好相反,板块枷锁牢不可破,指数设计者不能任意而为,结果是,公用事业、日用消费品一类波动性低股份,权重高极有限;非但如此,组合内可能还包括跟基金称号南辕北辙的成分,既名不副实,且与传统指数未必有清晰可辨的区别。

  若说第一种基金错在于太少板块上押下太多注码,那么第二种基金的最大疑点,便来自以下一问:作为“聪明beta”基金,追求因素溢价从何说起?

  类似例子,现成策略型基金俯拾皆是,篇幅所限,无法逐一论述。“聪明beta”到头来是带挈投资者长赚长有,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投资者必须谨记的,仍是蔡枫华的传世名句:不能只看刹那光辉!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