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基金投资误区:并非从业越长 越有助于获得好回报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学校 >> 文章正文

走出基金投资误区:并非从业越长 越有助于获得好回报

加入日期:2013-11-24 13:31:04

  基金投资是一种选择,细节决定成败。本文将就基民投资偏股型基金中所犯的几个不易识别,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误区进行解读,希望可以帮助投资者少走弯路。

  误区一: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越长,越有助于获得好的回报,投资总监管理的基金保障性更强。

  解读:这句话并不完全错,但怎样理解带来的差异非常大。投资者在选择老基金经理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有些基金经理从业时间很长,但历任业绩很少有突出的,他们的操作模式可能已经成型,对其突然业绩转好的预期要下降;2.两位同样是40岁且任期业绩都比较稳定良好的基金经理,一个已担任10年,一个担任了5年,后者可能在这个职位上的上进心更足一些;3.在基金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基金经理,很多兼任了其它职务,同时由于年龄原因,体力精力均有所下降。基金投资在具备较高的操作准确率情况下,投入精力与收益是正向关系。在整体市场偏弱时,老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经验会对业绩起到帮助,而在结构性行情特别是中小市值股票起主导的市场中,精力有限、反应较慢、调仓频率较低的缺点会被放大。一些整体业绩突出的公司在结构性行情中,投资总监直接管理的基金往往落后于旗下专职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

  误区二:熊市中能跑赢大盘的基金,牛市中会带来更好的回报。

  解读:这个误区在很多投资者心中存在。基金经理在市场面前都是学生,没有谁敢说自己可以通吃牛熊市,一些擅长做熊市的基金经理,熊市选股思路在其脑海中影响很大,而到了牛市,选股方法则完全不同。以2011年为例,年度抗跌前几名鹏华价值博时主题(160505,基金吧)等,到了2012、2013年就完全不见踪迹,因为其当年抗跌仅仅因为长期投资大盘蓝筹股而已。一些经过牛熊考验的老牌经理,都有一套熟悉的投资模式,也能保证每一年相对排名的不错,但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熊市中。

  误区三:非常看重基金持有的重仓股和行业要符合政策方向。

  解读:有投资经验的基民会关注基金的重仓股、行业等等,其中一些人很关注国家政策,只买那些持有政策扶持方向股票的基金。这种做法笔者认为不能说错,但一定要建立在基金本身净值表现良好的基础上。一方面,中国股市是政策市,但哪些政策会成为未来投资的主线,多数基民自己的选择难言准确。另一方面,即便基民对政策的判断是对的,也不代表相关股票会立马上涨,股市有其自身规律,到了合适的时间,某些政策才能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因此,只有那些净值表现好的基金,再考虑政策才会锦上添花,决不可本末倒置。

  误区四:购买时选择过去3个月、过去半年、过去一年排名都靠前的基金。

  解读:这种方法来自于美国,也经得起实践检验,但不能机械地使用。每一年的冠军基金,最多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业绩很突出,其他时间业绩一般。当你看到1只以上三个区间排名都很高的基金时,一定不要草率去买。实际上,一个半月的好业绩可以使3个月、6个月的业绩看起来都漂亮,这跟观察点有关。如何避免买到一月游?最好的方法是再检验一到两次,也就是过2、3个月再看一次区间收益是不是还好,如果还是就说明业绩有持续性。

  误区五:赎回业绩差的基金,业绩中游的基金继续观察。

  解读:很多基民同时持有业绩差和业绩中游的基金,别人也总是建议赎回业绩差的,其实不然。长期保持业绩中等的基金,更像是“死基”一只,因为考评不落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有可能延续现状。而业绩糟糕的基金,持续一段时间后就有换经理等可能,实现“土鸡变凤凰”。

  误区六:中国股市只能短炒,基金也是短炒较好。

  解读:这种观点并没有错,错在几乎没有基民真正具备这种能力。事实上,中国的股票型基金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换一次手最好。一般来说,一轮行情中有一半的基金可以不用看,而在剩下200只左右的基金中,需要有10位基金高手,每人盯20只左右的基金,从中挑出最优的基金投资,单枪匹马根本无法做到。有水平的基民可以用指数基金短炒,但也是很不容易的。

  误区七: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稳定性更好。

  解读:很多人总是感觉“人多力量大”,有安全性,实际上不是这样。在笔者看来,一位基金经理和多位基金经理没有任何区别。在三经理的组合中,其中一个人的作用占到起码50%;双经理的组合中,一个人要占到80%。所以,找到那个最重要的人,然后根据他来分析这只基金就足够了。

  

编辑: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