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的四大误区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学校 >> 文章正文

货币基金的四大误区

加入日期:2013-1-28 9:58:21

  原本只想通过这一专栏写写我个人对货币基金革命一些“天真”的思考,然而,有些始料不及的是,前两篇专栏文章发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基金公司高管和货币基金经理等专业人士的赞誉,他们建议我再多一些层次谈论这个话题。于是,我打算将这一话题由原计划的三篇,扩展至五篇。

  正如货币基金和其基金经理长期不被基金公司及整个公募同业者待见一样,舆论和持有人对货币基金也有诸多的偏见和误区,而这本身就是货币基金革命的一部分。

  误区一:发货币基金是为了冲规模

  乍看上去,不管在资本市场历史悠久的美国,还是只有短短二十年的中国,规模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诱惑,绝不亚于LV对女人的诱惑。资产规模的大小其实质是用硬邦邦的数字告诉外界,一个公司的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有多大。因此,追求规模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天性。

  其次,2008~2010年的三年间,寻找帮忙资金申购流动性好的货币基金,以达到年初董事会对管理层下达的规模考核,的确是很多基金公司最真实的动机和惯用的伎俩(目前也不排除还有公司或多或少抱有这种短视、肤浅的动机)。

  然而,货币基金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地位以及对公募基金竞争格局的影响绝不是一朵浪花般渺小易逝,它很可能是海啸。

  正如上期我们说到的,看待货币基金要把它置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正是其在收益和流动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储蓄搬家”的最大去处;其所体现的基础客户储备功能,也对公募基金行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同时,也是当前公募与券商、信托、保险等机构竞争中最有实力的产品。

  除此之外,不论是低利率环境还是高通胀环境下,投资者都对保值增值产品具有迫切的需求,而放眼理财市场,兼具流动性、稳定收益性、便捷性于一体的产品,货币基金是无二选择,这是刚性需求。

  误区二:货币基金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常常有投资者把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和股票型基金混为一谈,如果说它们是公募行业三胞胎的话,那么货币基金是变异了的品种。

  货币基金最核心的定位是现金管理工具,请注意“现金”二字,它第一位的要求是流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因此其长期配置功能是三者中最差的。

  但其最大的魅力就是,你可以用0费用把账户里用于日常开销的活期存款申购货币基金,等到需要支付时,可以用货币基金直接支付,或即时取现,而且在手机上都能方便实现。而投资者获得的是超过2%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去年货币基金最低的年化收益率为2.3%,最高为4.65%),远高于0.35%的活期存款利率。

  在很多国家,货币市场基金成为许多机构和个人在股票市场低迷时的蓄水池和避风港,被称为“准储蓄”。比如在美国,私人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计入M2,法人持有的被纳入M3进行监控。

  误区三:货币基金收益越高越好

  货币基金没有好坏之分,高收益是以牺牲流动性换来的,因此久期长的产品收益率也一般会高于久期短的。

  比如,以Wind资讯统计的业绩回报排名看,2012年货币基金第一名长信利息收益(519999,基金吧)B的全年回报率为4.65%,其基金契约约定的投资组合平均久期不超过180天(证监会所允许的货币基金最高久期),而倒数第五名的上投摩根货币A收益率为2.71%,其平均久期为120天。

  这两只产品孰好孰坏?表面上看,自然是高收益的好,但一旦发生大规模赎回,基金经理就要抛售资产,此时流动性差(即久期长)的产品就会面临高得多的抛售未到期资产的风险,从而使净值大跌。

  因而,对于想获取更高收益的投资者而言,前者是好产品;但对于强调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投资者而言,后者就是好产品了。笔者了解到,上投摩根货币的主要持有者是机构客户,他们更强调低风险。2012年半年报,前者机构客户占比78.7%,后者机构客户占比99.5%。

  误区四:货币基金风险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一点。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比例以及备受质疑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均没有明确的公开信息,监管层也没有非常完善的监控机制。值得警示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无法返还本金和利息的案例已经出现。

  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监管和信息披露是当前所有财富管理机构中最完备透明的,而货币基金又比公募基金的整体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对投资的范畴、久期、净值偏离度均有严格规定,其所取得的业绩回报与风险匹配情况,在月报和季报大都能体现出来。

  但这不意味着货币基金就没有风险。美国货币基金监管比中国更严,但2008年照样爆发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危机。

  在下期的讨论中,笔者将详细剖析货币基金的风险,并在最后一期中介绍国内货币基金的投资环境及政策趋向。

编辑: 来源: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