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热闹一时如今难觅踪影 基金团购可能卷土重来_顶尖财经网

当年热闹一时如今难觅踪影 基金团购可能卷土重来

加入日期:2010-12-7 11:44:22

  CPI一路向上,打算投资基金的李小姐听说可以通过“团购”的方式获得较低的手续费,但一番寻找,却找不到提供团购理财产品的中介。记者采访发现,2006年到2007年曾经热闹一时的“基金团购”如今已经难觅踪影。但随着最近基金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基金团购可能又将卷土重来。

  昔日红火

  牛市中曾经昙花一现

  今天提到“基金团购”,即使是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会表示“很新奇”“没听说过”,但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中,基金团购却曾经随着基金的销售火爆而“红火”过一阵子。

  当时基金的“赚钱效应”让不少投资者趋之若鹜。但每次到银行申购时,看到1.5%左右的申购费用,基民们总是感到有些肉痛。于是一些“前卫”的基民开始在网上尝试一种“团购”模式。基金团购时,根据基金认购、申购数额越高,手续费越低的规定,利用网上优势团结网友的力量,使一次性购买基金的额度达到享受手续费优惠的金额,就能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比如某基金申购金额低于60万元时费率为1.5%,高于60万元时费率仅为0.5%,二者相差数倍。

  很多财经类网站借助资源优势,迅速推出了基金团购活动。2006年,国内一家知名财经类网站便在其十年大庆之际,推出基金团购优惠服务,申购费用全面三折;至少两家专门从事基金团购的网站成立,还有多家财经网站推出了类似活动,其声称的基金申购费用最低降至两成。

  不仅网站参与其中,很多与券商关系密切的报纸也加入“团购”行列。2006年下半年,某媒体曾经与证券公司合作组织“基金团购”活动,当时的报道称,参与该活动的证券营业部一天接到400个电话,两天销2000万基金产品,阵势颇为闹猛。2007年,另一家报纸甚至与多家券商合作,连续推出了多期基金团购活动,其中的某一期团购中,一天销售额遍高达1.1亿元!

  身份尴尬

  团购中介“无牌经营”

  虽然当时的报道对基金团购这一新生事物不遗余力地加以赞誉,但各类参与基金团购的中介机构都很快面临着各种尴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具备基金代销资格的身份尴尬。

  因为绝大多数团购中介都不具备基金代销资格,所以只能通过与券商或者基金公司合作的方法进行。而且,这些中介的规模和实力与券商、基金公司相去甚远,因此,很难主导基金团购活动的发展。

  记者以基金购买者的名义拨通了某家曾经组织基金团购的财经网站的电话,对方表示,基金团购活动已经停止了。对于停办的原因,对方表示主要是因为做下来不赚钱。“我们本来做这个活动就赚一点点差价,但今年证券公司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就没有任何利润了。”

  这家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基金代销资格,这家网站当初选择了与一家券商公司的几个营业部合作。这几个营业部为了薄利多销,给团购参与者提供较低的认购手续费率。营业部将团购者的认购费上交后,基金公司会向证券公司返还其中的部分费用,证券公司再将这部分费用全额拨付给卖出了基金产品的营业部。按照当初的合作规定,营业部把这部分费用全部都返还给网站,这也就是网站组织团购活动的收入。但今年以来,这家证券公司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网站组织团购活动的收入就被挤压掉了。于是,网站叫停了这项活动。

  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他们算是实力比较大的,很多当时做基金团购的机构甚至都是找一些基金公司的个人进行合作,这种合作的持久性更加难以保证。“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做了。”

  随势而动

  基金团购将伺机回归

  除了身份尴尬,基金团购还存在着操作方面的一些不便。

  据悉,有的理财产品团购中介需要收取一定数额的年费,而且并不能提供所有基金的购买渠道,此外,基金的购买者还要等待其他购买者,只有资金积累到一定量之后才能集体办理“团购”。有的中介提供的“团购”,其优惠费用不能马上到手,甚至有的费率并没有便宜多少,这些都使“团购”基金的操作性大打折扣。

  而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通过银行、券商这些购买渠道购买基金无疑比通过网上中介购买更加安全可靠。此外,很多基金都开通了网上直购的渠道,并且提供一定的费率优惠,这也无形中分流了一部分潜在的团购需求者。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2007年大牛市的终结,基金的赚钱效应不再,其追随者也随之大大减少。于是,在经过了短暂的风光之后,基金团购中介却都偃旗息鼓了。如今,要找到一家基金团购中介很难,首家成立的基金团购网也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升温,大家都急着为资金寻找投资渠道,最近发行的基金销售情况都非常好,基金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基金团购可能又将卷土重来。上文中提到的那家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在考虑寻找合适的时机,重新推出基金团购。

  业内人士提醒

  专业性安全性难保证 理财产品团购有风险

  诺亚财富高级研究员李要深介绍说,目前团购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种主要是为了获得费率折扣,这种团购目前以基金和保险最为常见,把资金较少的投资者集合起来形成大资金,从而得到较低的手续费。还有一种主要是为了降低投资门槛,例如一些信托产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私募基金动辄上百万元“起步”,没有这么大资金的投资者则通过“团购”达到投资门槛。此外,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对不同的投资规模设置了不同的预期收益,例如,同一款理财产品,投入5万元资金的预期收益率就比10万元的预期收益率要低一些。这样,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团购”的方法,以较少的资金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虽然这些“团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但其中的风险不容回避。

  风险之一是团购中介的专业性很难保证。目前,一些团购网站开始涉足理财产品的团购,这些网站在传统商品的团购方面有经验,但却不一定有能力做理财产品的团购,因为理财产品的营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李要深介绍说,某具有行业背景的团购网站推出了理财产品团购业务,针对的是行业龙头企业的职工。这只产品是为该国企的职工预留了一部分额度,职工通过该团购网站进行预约认购。在购买条件中,该团购网站写道,“根据中国银监会要求,单个职工认购该信托理财产品不得低于(含)100万个信托单位,每单位1元,即认购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如单个职工认购金额不足100万元,由职工自行组织团购,单一团购总额超过100万方可签约。”事实上,银监会的相关规定中从未规定集合信托计划的投资起点金额。该团购网站的专业性欠缺有可能使得该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蕴含诸多风险。

  风险之二则是资金的安全性很难保证。以信托产品为例,虽然是凑钱投资,每个人都出了资,但只能将全部资金登记在其中一个人的名下,只有这个人享有受益权。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或纠纷,其他出资人的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障。这种方式也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就规定,“委托人应当以自己合法所有的资金认购信托单位,不得非法汇集他人资金参与信托计划”。

  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师也告诉记者,“团购”中介要把投资者的资金集合起来,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的问题,也很容易发生纠纷。而这种纠纷一旦发生,需要的鉴定成本就很可能高于团购节省下来的交易成本。

  新现象

  保险团购后来居上

  虽然作为理财产品团购“先锋”的基金团购遭遇滑铁卢,但保险产品的团购则后来居上,正在形成风气。记者在网上看到,各种号召“团购”保险的帖子很多,特别是车险,更是团购发起者关注的主要品种。

  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部总经理告诉记者,事实上,保险公司早就有针对团体客户的“团单”,其费率标准比普通的个人客户的保单要低一些。以前这些“团单”主要是单位、企业等集体购买的保险,而现在的团购,就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把一些个人客户聚集起来,形成“团单”。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有些保险公司和网站合作推出一些团购活动,参加团购的客户可以获得比较低的费率,这与其说是一种营销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广告手段。

  也有一些保险公司的代理机构或代理人通过网络团购的形式,把更多客户聚集起来,以获得较低的费率,这是一种比较新的开拓客户的方法。“就像以前的电话销售一样,不过是通过一种更新的渠道销售。”这种团购,最终是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代理让利给投保人。

  对于团购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这对客户来说可能会降低投保成本,但并非所有的保险产品都适合“团购”,购买时需要加以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顶尖财经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