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人民币要进一步国际化,本土金融机构的水平亟待提高_外汇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外汇频道 >> 人民币动态 >> 文章正文

金钟:人民币要进一步国际化,本土金融机构的水平亟待提高

加入日期:2023-8-14 9:11:2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8-14 9:11:24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钟】

  不久前,阿根廷动用了和中国达成的货币互联协议,从中国获得了17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贷款。为此,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感谢中国对阿根廷的雪中送炭。

  阿根廷的这次债务危机实际上起源于2018年,当时阿根廷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获得570亿美元贷款。经过疫情和美联储加息之后,阿根廷的还款能力受到严重打击,被迫再次和IMF进行多轮谈判,希望获得新的贷款来偿还旧贷款和重整经济。

  就在7月底,阿根廷政府终于和IMF谈判组达成协议,获得IMF提供的75亿美元的分阶段贷款。但由于与IMF谈判组达成的协议还需要经过内部批准才能把资金划拨到阿根廷政府的账上,这期间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而在阿根廷拿到前之前,也就是在这两周之间,约有34亿美元的旧债到期,需要还本付息。(注:27亿美元的本金债务以及7.58亿美元的到期利息,共计约34亿美元债务。)

  此时阿根廷自身的外汇储备已经跌至冰点,手里根本没有外汇可以偿还这34亿美元的债务。于是,通过中阿货币互换协议,阿根廷获得相当于17亿美元的人民币贷款。此外,阿根廷从拉美国家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作建立的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发展银行那里获得10亿美元贷款,并从卡塔尔获得7.75亿美元的贷款,总算是能够偿还这34亿美元的旧债,避免国家再一次陷入债务违约的窘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等国家和机构提供的过桥贷款,为阿根廷和IMF谈判争取有利条件提供了关键性砝码,让IMF在和阿根廷达成的最终协议中做出不少让步。

7月31日,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偿还IMF债务发表讲话。图自<a视觉中国>7月31日,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偿还IMF债务发表讲话。图自视觉中国

  此次帮助阿根廷暂时避免债务危机的货币互换协议,其实就是中国和阿根廷的中央银行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在某个时间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多少数量的货币。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一般会商定货币互换的期限、汇率、数量、货币种类以及利率。

  一般来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发生经济金融危机时,一个经济规模比较大的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可以依据协议向另一个相对比较弱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之间都建立了这种货币互换协议,比如美国就和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过去的2008金融危机、2020金融市场动荡以及今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风潮的时候,这些货币互换协议都被启用过。这是美国维护美元地位,在危机时刻对外提供美元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渠道。

  中国与欧洲、日本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之间也签订有货币互换协议。但到目前为止,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向中国借款的国家,大多是阿根廷这类深陷危机的经济体。这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相似,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只能大规模制造一些低水平的初级工业产品,面对的海外客户也大多是那些低收入的西方消费者,只到最近几年国内的部分领域开始向高端制造突破以后,比如某些特种船舶制造,中国制造才开始打入一些高端市场。

  金融领域也是如此,当前美元依然占据国际主导地位,如果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直接或间接从美联储手里获得美元流动性支持(例如欧洲央行、日本、英国和韩国),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启用和中国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在商业领域也是类似的道理,私人企业进行贸易投资往来,如果不涉及对中国的进出口或者投资,当他们可以方便使用当前国际货币美元或欧元时,主动换成另一个货币来进行交易的动力就非常小。

  这就导致了只有当部分国家地区出于政治经济原因无法使用美元或欧元来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才会优先考虑使用人民币,除了阿根廷之外,被制裁的俄罗斯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启动后,往往也会带动私营经济接受使用双方货币进行贸易往来和国际结算。比如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份额,由战前的不到1%增加到现在的48%,阿根廷外汇市场中人民币交易的占比,从以前的不足5%达到近期创纪录的28%。

  另一个例子就是拥有丰富矿产油气资源的玻利维亚,最近几个月内使用人民币交易金额达2.78亿元,占该时期对外贸易额的10%。据媒体报道,2023年二季度,中国双边结算中人民币占比达49%,首次超过双边结算中使用美元的份额。

  以上这些国家虽然经济、财政和地缘政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他们在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上遇到困难,但这些国家和中国的经济互补性也非常高,比如俄罗斯和阿根廷的农产品与能源产品就是中国经济亟需的原材料,玻利维亚也有着十分丰富的稀土、有色金属和天然气储备。中国和这些国家通过货币方面的合作,向他们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从而促进大家在实体经济上的交流与贸易,可以说是真正达成了共赢。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起点比较低。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人民币结算所占比例依然不到3%。距离达到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依旧漫长。

  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依然会是在推动中国参与的双边贸易中尽量使用人民币,通过推广人民币在私营经济和私人银行中的使用,逐步扩大和完善人民币交易网络的规模、安全性和便捷性,这是达成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任务。

  而如果希望人民币未来可以更多的被中国没有参与的第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中使用,真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那就需要中国的实体经济可以完成进入高端产业的全面突破,在此之上带动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全面扩张。

  中国本土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背后是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崛起是一样的道理。

  当前中国金融服务业和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比如在贸易战前,曾有媒体采访像华为这样走出国门、在海外几十个国家拥有广泛业务的中国大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批中国大企业在几十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每天的业务都有大量资金往来需要,每个国家的货币汇率的变化和跨国资金流动带来复杂的汇兑风险,每天的现金支出和收付带来的资金调配的需要,作为公司总体调控的现金池面临着多余资金投资安全和利润回报之间的平衡,企业资金长中短期融资需求的预测和调整等等。这些公司在财务上的一系列需求要求合作的银行有能力提供一个综合完善的资金调度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在各个国家都有分支机构来提供可靠的执行能力。

  当时国内的银行还缺乏这样的技术能力和国际运营网络,国际上的跨国银行也只有一两家拥有这样的能力可为中国的跨国企业服务。因此,中国的跨国企业不得不与外国大银行展开合作,但也因此产生了信息泄露和被制裁的风险。

  另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国内金融企业虽然自身资产管理规模已经不小了,但吸收海外客户和影响国际资本的能力依旧远远不能和国际顶尖银行相比。

  最近的例子就是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这样的投行对中国经济发布了几篇研究报告,便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搅起不小风波。不管这些投行的意见是对是错,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本土的金融投资机构对于海外经济体的研究分析报告能否在全球金融市场也产生类似的回响呢?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当然还做不到这一点。但着眼未来,随着国内制造业向高端艰难前行的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研发水平也必须有同步提高,才能帮助实体经济向更高端的领域进发,并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企业更好地竞争,从而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起步,当前成绩虽好,但我们也应看到后续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国内实体经济还是国内金融企业,都亟需抓紧突破进入更高端的领域,才能让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article_adlist-->责任编辑:郭建

编辑: 来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