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 | 谢亚轩:国际收支视角下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外汇频道 >> 汇市聚焦 >> 文章正文

中国外汇 | 谢亚轩:国际收支视角下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加入日期:2020-1-19 12:05:3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19 12:05:39讯:

  作者 | 谢亚轩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2、3期

  要点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的相关内容,将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尤其是国际收支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双方就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000061,股吧)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汇率问题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达成了非常详细的约定。笔者认为,《协议》第三至第六章节中涉及贸易、宏观经济政策、汇率、金融服务层面的内容,将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尤其是国际收支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第一,放松金融服务准入有助于丰富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交易。中国同意在银行、信用评级、电子支付、金融资产管理(不良债务)、保险、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等服务领域,通过放开准入、放松外资股比限制、加快审批等方式,向美国开放市场;同时美国也在相应领域给予中国企业非歧视性待遇或考虑相应的业务申请。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进入了快车道,而按照当前的路径,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要求避免“单兵突进”,加强政策协同,外资在金融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的推进是重要方向之一。外资机构参与金融市场虽会加剧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但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与全球资本市场和国际投资者接轨;同时也有助于海外主体进一步了解和接纳中国市场,并满足国内主体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业务需求。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中不可忽略的一环。第二,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问题的透明度有助于发挥人民币汇率“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中美双方同意在尊重货币政策自主权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并维持市场决定的汇率制度、增强经济基本面、避免持续大规模干预、提升透明度、明确争端解决机制等方式,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定,避免竞争性贬值。当前,中美在汇率层面的协作所涉及的事项和增强透明度所要求的数据披露,并未超过IMF框架下的要求和中国目前的数据披露。根据1月13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报告,中国已不再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事实上,即使是在中国被美国指责“汇率操纵”之时,中国也并不符合美国财政部所设置的三条相应标准,而更多是受到彼时中美贸易谈判形势恶化的拖累。展望未来,一方面,中美关系缓和、美方调降关税对于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全球风险偏好层面带来的边际改善,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企稳和回升;另一方面,中美关于避免竞争性贬值的约定可抑制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双方的严格相互监督也有利于官方机构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和预期管理。总体而言,其短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回升,中期则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发挥。第三,扩大食品和农产品贸易进口将改变中国经常账户差额的国别结构。中美将通过降低关税配额壁垒、加强农业合作等方式促进食品和农产品的贸易增长,同时中国同意在2020—2021年加大从美国进口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和服务合计不少于2000亿美元。根据笔者的测算,在需求的自然增长之外,中国在2020—2021年合计需要额外多进口约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根据《协议》,从约定增加进口的绝对规模看,制成品>能源>农产品>服务;从增速看,能源>农产品>制成品>服务。随着《协议》的逐步执行,一方面,从国别结构上我国的进口将向美国倾斜,这将对与美国商品存在竞争的我国其他贸易伙伴,例如中东产油国、巴西等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可能使得我国各相关行业的生产面临更大的外部竞争,但同时也将提升我国的居民福利。这意味着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将有所收窄,但幅度应低于从美国进口增加的部分。由此来看,加大进口在现阶段与我国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相匹配,但同时也给我国的产业升级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体来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订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资本流动前景,也预示着中美关系进入缓和期。其短期或受到特朗普总统选举政治诉求的推动;长期看则符合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当然,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情况和第二阶段谈判的进展,将继续对中美关系以及全球企业与市场的预期和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仍将是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外汇”的所有作品,均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进行营利性使用。非营利性转载或引用,应注明“来源:中国外汇”。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外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顶尖财经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