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的深度与货币的韧性入门_财经_证券_股票

泡沫的深度与货币的韧性入门

加入日期:2010-1-19 10:48:31

  关于虚拟金融市场与生俱来的投机性,现在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几乎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是,关于这种投机性产生的理论依据和为什么需要对市场的投机性进行管理(调控),却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管理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对大多数希望在虚拟金融市场获得收益的投资者来说,知道泡沫的深度和投机的尺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泡沫就要破裂前市场不承认泡沫!

  在我对货币异化理论的研究中,已经明确地将货币和金融市场划分为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部分。这一点很关键。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货币异化的本质或货币已经分裂为两部分的这个现实。在工业经济以前的时代,在虚拟金融市场出现以前,“一切商品都是暂时的货币,货币是永久的商品”(马克思语),这个经典的货币学理论的确是真理,而在新经济时代,在虚拟金融市场出现之后,货币要与商品脱钩,与劳动脱钩,与实体经济的流通周转脱钩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市场条件下,货币将仅仅作为符号或炒做筹码存在,与发行这个货币的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好坏没有关系。

  我们看到,自虚拟金融市场和虚拟金融产品出现以来,它们的波动就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极大地掩盖了真实的价值轴心,使反映实际经济基础的真实商品价格、劳动价格、资产价格变得“看不见”,或被泡沫深深地遮埋。更由于货币国内购买力与国际购买力的脱节,使货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该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变化出现相背离的假象。这就出现了世界货币和国内货币两个概念。当国内货币价格(比较)稳定时,国际货币的价格可能已波动了30%。要命的是,对这种背离老百姓大都感觉不到,货币政策制定者更无所谓。没有人说,这种价格背离就代表着泡沫,因为它的确有可能也代表着趋势。而无论怎样解释,我们必须承认货币流通实际已经有两对解释不同的市场:虚拟金融市场和实体金融市场;国内货币市场和国际流通市场。这两对市场的存在,使我们对货币真实价值的认识更加困难(货币流向也越来越说不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使泡沫的出现和扩大成为可能,而由于泡沫有正反两个方向的张力,以及在去泡沫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力,更加剧了虚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波动幅度。

  以流动性最大的货币(现货)市场为例,美元在2001-2004年对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贬值了40%,而在2005年一年又反弹了10%。其中对日元更是升值了19%。更极端的例子是,作为货币替代物的黄金,在2005年的四季度,70天中爆涨了40%。

  这种爆涨爆跌是真实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吗?可能有一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市场供求本身就是虚假的。所谓虚假是指:买卖双方的买卖行为并不是为了持有这种商品或货币,而是为了赚取泡沫波动中的价差。这就是欧美市场最流行的差价交易。

  与差价交易共同流行的是,越来越多的货币不仅不再投资实体经济,而且不再在一个国家、一个市场、一种金融商品、一种货币上久留。越短越好,越快越好,成为目前市场上的流行语。

  我们分析一下对冲基金的现金流量表就会发现,除了对冲的部分资金占用相对稳定之外,有相当部分的资金在进行快进快出的超短线交易,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虚拟金融商品上不断地捕捉超短线的市场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作为传统投资市场的股票市场越来越缺乏活力(除了少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象日本这样的股市长期萎靡的国家),交易量呈递减状。而流动性越来越大的货币市场和波动率越来越高的商品期货市场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

  对虚拟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货币流,传统的经济学家将它解释为:流动性过剩,并把它归结为发达国家的超额货币发行。当然,适当的紧缩可以减少流动性,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什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超额发行基础货币的现象,本质的原因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创新劳动将社会的平均劳动价值一再地拉高之后,社会还必须以极大的价值量与它进行现实的交换(实际是无数的体力劳动与单个的创新劳动相交换),所以对“基础货币”投放形成持续且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货币现象。更重要的原因是,货币发行对物价的敏感性降低,使依据通货膨胀指标去决定货币松紧度的政策大都失灵。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在长达二十年间内,GDP的成长几乎一直徘徊在零轴之下或上面一点点,而日本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却始终保持在10%左右(相对于基础货币发行最大的中国,用GDP相比要大出了几百倍)。日本之所以敢开足马力发行货币,借口就是与通货紧缩做斗争。按照传统的货币理论,加大货币发行力度的确是对付通货紧缩的有利武器,因为过多的货币发行必然刺激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反弹。可日本的事实却是,这些超额发行的基础货币没有对物价构成压力,而是跑到虚拟金融市场去了。日本的情况是,由于持续的通货紧缩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恶劣,使人们厌恶日元,也不敢增加消费。在经济不好时这可以理解,在经济复苏时也如此。比如,日本GDP在2005年第四季度跳增了5.5%,而日本人的家庭消费却下降了3.3%,与此同时,日本人的海外投资却在短短的三年中增加了150%(3月9日纽约时报),而且大多数是民间购买外国金融产品的投资。这说明,日本的货币发行通过日本人的海外投资流向了全世界,它增加的是货币净流入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日元必须被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增加了这些国家的货币发行和市场货币流通量),自己则是通货紧缩和持续的货币贬值。在这个流向或趋势没有改变之前,日本是货币政策越宽松物价指数越下跌。相反,当日本的货币政策不以物价为主要参考目标后,适度的紧缩会立刻将资金抽回国内,反而会刺激物价的上涨。这就是货币政策的辩证法。

  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在美元身上看到:实际上,美国的“货币倾销”政策更隐蔽,它利用自己虚拟金融市场的发达特别是美元的优势,在货币自由化的旗号下,以极低的利率投资海外,而当进入收获期之后,又在全世界之前结束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有利率的提高相配合,资本的回流超过了贸易净流出,美元在持续升值中进一步巩固了世界货币霸主的地位。

  美元从人人喊打到再被追捧,时间大约有四年,其间的波动幅度超过40%。若以40%的一半为轴心,美元(指数)的价值中枢大约在80,上下2000点都是泡沫。以美元兑日元来衡量更直观。日元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曾经跌到了75左右,而在2001年年末曾经达到130,取中间价的位置应该在103,上下2700——2800点都是泡沫。

  泡沫人人都承认,但看待泡沫的角度不同。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理论:在泡沫的堆积期或生成期必须顺势而为,当泡沫仍然处在一个个破灭又一个个涌起的阶段,正是投资者最容易挣钱的阶段。因为,市场越是有泡沫越是需要炒做泡沫,直到完全泡沫化并导致泡沫的完全破裂。

  生动的例子还用在市场中取得。现在我们看到,围绕日元的炒做已经在全世界的虚拟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个泡沫,但是,拥有日元的投资者仍然在疯狂地将日元兑换出去,买所有它们认为比日元有升值潜力的虚拟金融商品。比如美元。就在许多的投资者认为美元/日元将到达100的时候,更多的投资者却执着地将美元推向120日元,他们认为,美元兑日元在120时也没有泡沫,因为美元的利息比日元高很多,而且是天天结息,买了就能赚钱(利差与点差)。天天有真金白银赚怎么能说是泡沫呢,甚至有人已经将美元兑日元的泡沫范围上调到150!在150之下都有炒做并赚钱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说明什么?市场永远不承认泡沫,特别是在虚拟金融的环境中,谁能说得清:一个可以在市场上不断流转的筹码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换回多大价值的商品呢。今天可能是泡沫,未来可能就是真金白银。泡沫似乎真是相对的。

  但是,对短线特别是持有先进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泡沫是现实的。这不仅是因为没有泡沫就没有机会,更是因为,我们要时时刻刻地防范泡沫的大面积破裂。特别是当我们看清,市场的泡沫是因为某种错误的货币政策而被泡沫化时。比如日元在成为融资性货币以后已经堆积了至少10年的泡沫,它的价值相对于其他货币的确被大幅度地低估了,此时再炒做日元的下跌不是不可以,但确实是要提高警惕,快进快出了!

  现在,美元与日元之间拥有超过450个基点的利差,并且这个利差还在继续扩大,这是很多人认为日元没有泡沫的原因。但是,日本央行昨天已宣布准备开始紧缩流动性,这是挤压泡沫的开始,它在3月底之前将检验市场是否真有大量从事携带式交易的资金。因为这些资金不仅害怕日本央行提高利率,更害怕将来的市场不容易借到钱!而随后的日元将因为日元的回流而刺激国内的通货膨胀,促使日本央行开始升息。而我们看到,对日本的零利率而言是不是也意味着升息的空间更大呢?

  一个错误政策的改变总是会伴随着泡沫破灭的。可市场用买卖的力道却告诉我们相反的事实:人们不怕泡沫,仍然在投机。的确,根据泡沫越是深持续时间就越久的理论,日元兑所有虚拟金融商品的泡沫已经积聚了10年,所以再深一点也无所谓,何况,日元是那样具有韧性的一个货币(波动率在三大货币中排名第一)。但是,对问题就怕反过来想:一个积聚了10年的泡沫,碰到了一个极具韧性的货币,它的反作用力会有多大呢?所以我同意,日元在未来的一年涨上2000点并非没有可能!
  声明:外汇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 博客:bogao 来源:中金在线
打印 】【关闭
相关联接
·如何选择外汇交易商入门
·外汇交易的经典工具入门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